炫彩珠江 熠熠生辉 |我校学子在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竞赛中获全国三等奖
近日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对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获奖名单进行了揭晓,我校“炫彩珠江传统历史文化暨桥梁的建设”项目获评全国初中组三等奖。
(▲获奖名单)
(▲获奖证书)
该项目团队由我校初二(4)班唐子嫣、 初二(7)班钟堡、初一(9)班陈泽字、初一(5)班陈裕新组成。
(▲团队成员)
据悉,该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组委会和中国网教育频道共同举办。“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活动旨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开展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实践,以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核心,同时发展学生的审辩思维素养、创新素养、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
(▲鹤洞大桥)
“在广州生活已久,学校旁边的桥梁,很多同学都不了解,广州桥梁到底有多少?都是什么类型的?都有什么历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项目小组计划围绕珠江两岸进行桥梁的研究。”队长唐子嫣阐述这项目开始的初衷。确实如此,在为明学子生活和学习的广州这座城市,还有很多未知和新奇等着他们去探索。
(▲项目作品)
“炫彩珠江研究报告”项目式学习活动结合课程标准和项目式学习的特点,围绕珠江沿岸的桥梁与特色建筑进行研究与制作,以智能炫彩灯光为载体,以“水”为串联纽带,充分挖掘珠江沿岸丰富的史迹,例如太古仓、大元帅府、沙面建筑群、海珠石等,与珠江新城、广州塔等现代景观相结合,将珠江两岸的景点“串珠成链”,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炫彩珠江。
课程设计添加智能编程模块,融合多学科知识。学生们通过学习珠江历史文化,形成关键问题进行项目分解,主要分为认识、创作、总结三个模块。
在项目启动之初,项目成员组队进行实地考察与讨论,基于真实情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
(▲实地考察)
在了解珠江水路桥梁后,学生通过学习建模设计进行桥梁和建筑模型的设计制作,并使用工具制作桥梁建筑,培养学生技术运用与动手实践能力。
(▲制作图片)
通过加入电子器件学习智能编程模块,实现桥梁建筑的各种灯光效果,让学生熟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与生活应用。
(▲小组讨论)
学生最后以作品交流展示为最终环节,培养学生们的沟通技巧、协作技巧和创新技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广州的发展轨迹和党的建设历程,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并用自己的作品来庆祝建党100周年和表达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热爱。
(▲项目展示)
“炫彩珠江”项目主题作品的制作历时一学期,主题作品完成度较高,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及其探究能力的提高。每一个作品都创意十足,作品的结构制作都各有特色,实现了项目的多元融合,炫彩珠江,熠熠生辉。
(▲线上答辩)
整个项目学习的过程完整,学生经历了“明确问题-方案设计- 协作探究-制作作品-展示评价”的全过程,符合了项目式学习的流程;在学习过程中多元学科融会贯通,在动手制作桥梁建筑模型、实现灯管智能模块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充分发挥,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得到充分体现,创意、制作、表达等多方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学习中打破学科间的界线,将分科课程相对独立的知识按需取用,融会贯通,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得到发展。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高效的、探究型的学习者。
“为明有我更精彩!”,再次祝贺获奖的同学和老师,也寄望我校的同学再接再厉,期待在未来的竞赛和选拔中,看到更多同学们的身影!
撰稿:陈聪、汤丽莉
摄影:田倚凡团队
编辑:李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