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的飞机上蓝天》(造型表现)教学案例
《让我的飞机上蓝天》(造型表现)教学案例
设计者杨晓飞海珠区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小学部
指导者莫宁海珠区教育局教研室
教材版本:
人美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10课。
教学年级:
一年级
一、课题导入力求简洁性与趣味性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 飞机
师:那你们知不知道世界上第一架飞是什么样子?(多媒体演示第一架飞机的图片)
师:这个就是莱特兄弟于1903年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名字叫做“飞行者号”
师: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让我的飞机上蓝天。(板书课题)
自评:良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为了让学生一开始便进入学习的积极状态,我从学生的身边入手、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直奔主题。首先用一个飞机模型吸引学生学生;然后用一个问题: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什么样子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利用准备好的课件出示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以及制造者的图片,并向学生简单介绍,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导入,简单明了,而又富有童趣,特别是把知识性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三个环节中,使知识的呈现和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接受。
二、课堂设计力求规范性与灵活性
课堂教学设计的规范性是一堂课能够顺利进行下来的最基本的要求。但并不是唯一的要求,一堂好的课必须具有灵活性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教学引入:
①出示飞机,
②引入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二)教学发展:
①欣赏各式各样的飞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②学生自主折叠飞机,并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创新,让自己的飞机更有新意。
③讨论装饰飞机的材料与方法,充分认知各种媒材的特性。并且利用自己喜欢的、现有的材料对飞机进行装饰。在装饰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各种手段装饰出不同造型、不同颜色、不同花纹的飞机。
④自由下位欣赏别的同学的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跟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作品。
(三)教学拓展:带着“为什么有的飞机飞得高,有的飞机飞得高”的问题进行飞机试飞的游戏活动环节,适当渗透科学领域的知,并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其中“学生自主折飞机”、“装饰飞机”、“评价折的飞机”、“飞机试飞”等环节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当时具体的情景进行适当的变化,而这种设计也能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其中、快乐其中、想象其中。
三、教师语言力求引导性、启发性与自然性
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思维状况进行自然的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行要求。在本节课中,教师为了教学而设计的活动语言有:
◆启发性的语言:“现在请同学们坐好了,让我们去飞机展览馆,看一看各式各样的飞机,同学们在看的时候,你可以说一说哪些飞机你喜欢,为什么?”
◆引导性的语言:
“同学们想不想也试着折一架飞机,那你们有没有折过飞机,会折的同学就用桌上的那张纸把它折出来,不会折的同学请会折的同学当小老师,教教你们”。
“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解决帮助的吗?”
◆ 评价性的语言:
“同学们你们看,有的小朋友的飞机很的特点,你们是不是也可以再折一折,叠一叠,让自己的飞机变得更有特色呢?”
“有些同学折的飞机很有个性,你们看,这架飞机经过小朋友再创新之后,飞机就变得像一只燕子了。……”
这些语言对于学生的活动有明确的启发性和指导性,学生在这些语言的指导下能有序而且活泼地活动。其中教师启发性的语言、评价性的语言、引导性的语言自然而又富有吸引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乐此不疲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四、学生活动力求自主性与合作性
对于学生的活动,教师敢于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不过在放的同时会给他们一个目标,让他们有的放矢,做有方向。另外在做的过程中,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活动的始终。
(1)学生带着“你最喜欢哪一架飞机,为什么?”的问题来欣赏飞机,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飞机的外形美、颜色美、花纹美。
(2)学生自主的折叠飞机,在折叠的过程中互教互学,相互帮助。
(3)通过老师的启发,学生在自己折好的飞机上再创新的活动。
(4)学生分小组共同讨论老师发下来的实物飞机用了什么方法和材料装饰的。并且能够说出在生活中能够直接找到的各种媒材。
(5)学生利用现有的媒材对飞机装饰的活动。
(7)学生自由下位欣赏别的学生的作品,并适当得对别的小朋友的作品进行评价。
(8)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飞机的试飞活动。
学生的这些活动都是自主的活动、合作的活动、有趣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出现一个又一个的高潮:学生通过欣赏、比较,不但说出了自己的最爱,而且说出了自己喜欢它的理由,并且说的具体生动;通过自己折飞机,学生创造出了很多的花样,并且在折的过程中学生们还互帮互学,自主合作;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把自己折的飞机进行了更有创意的设计;学生在评价时,表现的很有想法、很有见地,例如:用剪的方法比撕的方法更好;飞机加上了两条彩带后就像一只燕子在天上自由的飞翔;飞机的花纹美、颜色美;……
五、时间分配力求合理性与实用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新课标和新课程下的一个响亮的口号,要把它落到实处,需要很多的努力。首先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活动时间充分、充足。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智慧火花才能不断出现。本节课我的时间分配如下:
教学引入 | 导入 | 1分钟 |
教学 发展 | 学生进行历史、审美术教育 | 4分钟 |
学生自主折叠飞机 | 4分钟 | |
学生的飞机创新活动 | 4分钟 | |
学生运用各种媒材装饰飞机 | 10分钟 | |
学生自由评析别的同学的作品 | 7分钟 | |
教学拓展 | 飞机的试飞活动 | 1分钟 |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时间分配,所以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才会如此踊跃,学习的效果才会如此明显。我想时间给了学生,思考也便给了学生、想象也便给了学生、创造也便给了学生。
六、媒材媒介力求多样性与丰富性
媒介媒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会为学生的制作和想象插上翅膀。在这节课堂中,我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多种材料,而每一种材料又必须能保证学生的制作。
各种媒材:
教师准备:剪刀、胶水、碎布、小碎纸片、彩带、树叶、丝带等。
学生准备:水彩笔、油画棒、蜡笔、荧光笔等。
这些材料的提供和准备令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异常的活跃、制作异常丰富。学生不但想出了用棉花涂上颜色、用各种各样的树叶剪成花的形状贴在上面、用水彩颜料画出各种线条来装饰、用沙子、花瓣来装饰,而且实际折出了和装饰出了各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花纹的飞机。
七、整合拓展力求开放性和趣味性
在美术课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科技意识、人文意识。为此,在本堂课中,我借助于“让我的飞机上蓝天”这一课,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以及飞机的种类、飞机的样子,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在最后的拓展中又让学生通过试飞,体会飞机的飞行与什么有关。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现在让我们放飞手中的飞机,在飞行之前,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飞行,为什么有的飞机飞得高,有的飞机远的远。”学生在随后的活动中也真的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我在课后调查学生,学生有如下一些疑问:纸飞机怎样就飞得远?怎样就飞得高?怎样就飞的时间长?什么形状的飞机飞得远?用什么样的纸折的就飞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