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首届“为明杯”决赛落幕,范式提炼促提升
2015年3月份至6月份,北大附中为明广州实验学校迎来了第一届“为明杯”兼容课堂竞赛。初中部已于日前结束了各个环节的赛事,并评出了本次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初中部首届“为明杯”兼容课堂竞赛取得了圆满成功,各教研组、优秀教师总结出各具特色的教学范例。
4月底,在全校教学工作大会典型经验交流会中,全校共6位教师进行了精彩生动的经验分享。其中,初中部文综组韩虹老师、数学组陈国斌老师代表学部作了教学经验交流。
2015年,在广州学校进入二次创业内涵发展的新时期,王礼维校长把“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学业成绩领先”策略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他明确提出:“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站好讲台,教好学生,做好自己。”
第一届“为明杯”兼容课堂竞赛活动的举办,是王校长提出的,以为明文化为指导,兼容课堂为特色的系列教学竞赛活动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着力打造兼容课堂,形成教与学的兼容,即“为学而教”、“以学论教”。通过“为明杯”课堂教学大练兵,探索“学做讲评 -自主合作学习型”的课堂教学范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借此契机,初中部充分发挥各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研究课标、教材、教学设计;通过组织老师进行说课、赛课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结合学校的大背景,形成具有各学科特点的高效教学范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效率。
严密部署,有序推进
为使本项赛事取得更好的效果,学校大赛方案出台伊始,初中部便出台了《为明广州实验学校第一届“为明杯”兼容课堂竞赛实施方案(初中部)》,严密部署,有序推进。
明确目的,提炼范式
为了实现“践行学科教学范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结合本次大赛“为学而教、让学生主动学起来”的主题,初中部首先确定了本次大赛的目标:
1.形成学科特点的高效教学范式。
2.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教师专业水平。
3.弘扬为明文化,发扬“敢为先,常为新”的学校精神,让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敬天爱人、兼济天下”深入人心。
以赛促教,人人参与
大赛要求:初中学部全体任课教师,人人参与;并为大赛赛程作了如下安排:
初赛:由教研组组织,于三、四月份完成。其中,三月份为“为明杯”兼容课堂说课月;四月份“为明杯”兼容课堂赛课月。决赛:由学部组织,于五、六月份完成。其中,五月份为“为明杯”兼容课堂决赛月;六月份为教学范式提升月,即总结提升,物化成果。
用心赛课,精心总结
大赛结束后,各教研组对本次大赛进行了认真总结。
语文组——“学案导学”(组长:陈少君)
在说课环节中,语文组把本次的“兼容课堂”竞赛的研究课题确定为“现代文阅读的有效教学范式及高效教学方法研究”,把教学范式确定为“学案导学、读品悟写、学做讲练、及时反馈”。并且根据初中学段和课程特点,精确的切分为三个子研究点:初一为记叙文,初二为说明文,初三为议论文。
在课堂环节中,通过赛课,语文组形成了“学案导学”的整体范式。
“导学案”由三个方面构成:课前预习案、课中探究案、课后反馈案(包括反馈检测案和拓展训练案)。其中,课中探究部分在各种文体的教学中均有不同的模式。
最后,语文组特别强调课后反思,强调在反思中提升能力,形成技能。
数学组——“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组长:成慧民)
数学组在本次大赛中展示了初中数学组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对学案导学及小组合作模式的理解,同时,通过听课互相学习、课后研讨,加深了对教学模式的认识,也形成了大家一致认同的教学范式。
首先,学案形成的流程为:提前分工(提前一周)→主备教师备课→备课组集体研讨修改→主讲教师课堂实操→主讲教师根据第一次上课情况修改学案→主讲教师在第二个班课堂实操→最后完善修订教案学案。
其次,小组学习合作模式的教学范式为:学习目标→新知识的学习→复习旧知→问题解答→当堂训练→归纳小结→当堂检测。
通过交流和研讨,初中数学组的教师形成了一些统一认识。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把学生组织起来、形成小组合作方式、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以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以堂清带动日清和周清等。
英语组——Listening and Speaking practice感官课堂(组长:周启凤)
英语学科的听说课堂要遵循听说读写的语言学习规律。初中英语组指出,在英语听说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增加学生的听说训练,提高学生捕捉听力信息的水平。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加强,并逐步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英语组 “LSP英语教学范式”由如下步骤构成:新课导入→巩固新单词→听力技能训练→口语训练→学以致用→书面练习。
其中,在听力技能训练环节中,听前:引导学生预览标题、插图、练习等并大胆进行预测。听中:听全文,抓主旨大意;听细节,做练习或完成任务;听全文,检查练习或任务完成的情况。注意抓关键词及缩写。听后:跟磁带复述听力材料;模仿听力材料完成对话,为下一步学习新知识并完成书面练习做好铺垫。而口语训练、学以致用、书面练习所涉及的内容均着重设计本堂课重点词汇和目标语言相关内容。
文综组——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范式
与初中思品“四步情景”教学范式的实践(组长:韩虹)
初中历史组在本次大赛中提倡自主学习法和材料教学法两相结合。在教学中,提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以教材为材料获取基础知识,在教学方式上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学生通过研读材料及小组合作探究,达成学习目标。
初中思品组一直以情境教学作为较为适宜的内容呈现方式。多年来,思品逐步提炼形成了“情境创设——问题提出——师生探究——知识生成”的课堂结构。
思品课堂范式有三大关键点:认真创设好合理的教学情境、巧妙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探究(也是思品课范式的最高要求)。
理综组——“堂清”模式(组长:王合刚)
“堂清”基本模式,首先是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之相对应的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其次是围绕目标达成的各个环节的衔接落实,即学生的学习流程。简而言之,“堂清”模式贯彻的基本思路是“先学后测,当堂过关”,主要包括“两部分”“四个环节”——“两部分”即新课学习和堂清练习、“四个环节”即新课导入、出示目标、学习新知、当堂巩固。
其中,初三物理备课组推行“任务驱动”复习范式,以问题带动思考,设置适合学生知识体系难度和梯度的问题,引领学生在问题中穿行,理顺知识板块的主线,并联系相关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动笔练达到落实,口头的回答,脑子的思考改变不了笔下的无语,学生动笔过程其实也是眼、脑、手的完美合一过程,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艺体组——校本化课程、趣味化活动、建构化学习(组长:龚卫平)
龚卫平老师认为:体育和艺术课堂是学校艺术教育和体育卫生科学而庞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范式体现在项目化优秀学生社团打造、艺术特长培训、名画欣赏主题学习研究等校本课程里。在课堂上逐渐形成了“情感与审美的体验、师生合作的课堂生成、成果与技能展示”的范式雏形。本次为明杯两节公开课呈现如下特点:校本化课程、趣味化活动、建构化学习。其中构建化学习体现了艺体组教学的一个基本的准则,就是以学定教。所有一切都围绕着学生展开,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莫宁老师评价美术课:“能运用小组讨论、欣赏法、探究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结构清晰,教学过程流畅,教学重点基本解决。”“注重结合新课程要求教学,注重创设审美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和学习兴趣;注重师生双向互动,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探究艺术作品创作的多样性风格;注重突出美术学科审美教学特点。” 海珠区音乐教研员杨珉老师评价音乐课:“课型设定把握准确,精心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进行情景创设,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欣赏影视音乐相关作品和音乐知识点的学习”。“通过对比、体验、模拟等教学环节的设定,让学生了解“音画同步”“音画对位”“音效模拟”等知识点时,老师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学生从精心选用的经典视听作品对比欣赏体验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
附:第一届“为明杯”兼容课堂教学大赛初中部获奖名单
一等奖:刘 飞 孟宪章 陈少君
二等奖:丁国华 宋冬盛 唐静婷
三等奖:夏秋娣 何姗姗 吴碧媛 罗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