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清”范式教学:初中理综组“为明杯”赛课彰显特色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营造教师相互学习的氛围,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在学部的统一安排下,理科综合组的各位教师积极参加与“为明杯兼容课堂”竞赛活动,各位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堂清”课堂教学范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效果反馈良好。
朱俊元老师的《固体压强》这节课,能够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利用课堂实验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朱老师驾驭课堂能力强,在教学中,通过朱老师有序的引导,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讨论与交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朱老师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课中安排了较多的实验语言自然亲切,有亲和力,能调动学生思维,注重当堂知识的归纳和落实,讲解细致,课堂容量大,讲解紧凑。
罗海燕老师《固体压强》这节课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王晓蕊老师教态自然亲切,举止大方。对教学内容《复分解反应》分析处理恰当,教学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容量适度,教师环节流畅。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课堂结构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效果良好
在胡利华老师的《复分解反应》课上,看到了一位非常细心,有耐心的老师,面对3班的学生,因材施教,合理设计教学过程,重点突出,逐步突破难点。从基础的化学式再到化学方程式书写,容量适当,坡度合理,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过程。课堂上设计合理的练习,及时反馈。
陆珍老师在《离子共存》的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归纳、解决问题,做到了不仅授之于“鱼”,而且授之于“渔”;给学生的创新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在开放、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极大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很到位,注重结论的严谨性;演示实验生动直观,学生参与积极;师生互动很融洽,体现了老师对学生有极强的亲和力。
张坤老师的《基因的显性和隐形》这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并茂地再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全过程,缩短时空限制,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遗传这一抽象过程变为形象、直观、有趣,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科学奥秘的激情,扩大了课堂的知识容量。通过设疑、讨论、分析画遗传图等活动,归类分析得出孟德尔四个推论,使学生从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讨论总结出规律;训练了严谨的逻辑思维,最后应用规律解决练习,落实双基,发展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秋娣老师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节课中,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设置问题情景,以学生爱吃的零食方便面为话题引出新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设计午餐食谱活动,以及通过对合理营养的科学归纳与总结,拓展了学生思维和视野,激发了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不合理饮食习惯,使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让生活走进课堂,使知识的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
在本次“为明杯”赛课中,理综组初三老师的复习课值得我们为之点赞。
上好复习课,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对教师弥补教学中的缺欠,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真正上好复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不认真安排,不精心设计,就达不到予期的效果。如,顺次复习,重复旧课,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再如不分主次,学生会做的题做的多,不会做的题不认真讲解,会使学生学无所得,降低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把学过的内容罗列堆积不加整理,使学生感到一大片知识茫无头绪。这样上复习课,不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得不偿失。
初三物理备课组推行“任务驱动”复习范式,以问题带动思考,设置适合学生知识体系难度和梯度的问题,引领学生在问题中穿行,理顺知识板块的主线,并联系相关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动笔练达到落实,口头的回答,脑子的思考改变不了笔下的无语,学生动笔过程其实也是眼、脑、手的完美合一过程,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