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为明天:初中艺术组“为明杯”赛课精彩纷呈
公开课是教师对外公开的一种教学形式,体现教师的教育思想,展示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方向性、研究性和示范性。它可以是常规课的范本,也可以是具有探索和研究的实验教学行为。
本次艺术组“为明杯”初赛圆满结束。
本次公开课艺术组的研究方向是以生为本,寻找适合的教学范式。总结说课和上课的比赛,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重目标。教学目标是老生常谈了。所以才容易被忽视:过大空的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普遍存在。这次,教研组长龚卫平老师特别强调了三维目标的达成。
余一帆老师《电视购物节目“声嘶力竭派”》的课注重营设情境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练习,活动幽默诙谐,获得知识基础上还获得快乐。
罗小萍老师《花卉与纹饰》以花卉来引出图案,进而带领学生了解纹样的知识。流程规范,课件精美。
李日娣老师的舞蹈课《现代舞的发力与呼吸原理》设计精致。即照顾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又从呼吸出发,引出现代舞蹈,通过欣赏练习,再欣赏再练习,循序渐进,注重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技能传授的做法。
何姗姗老师的课《友谊地久天长》始终围绕友情主题展开。让学生体验用歌唱来表达美好的情感。技能的学习也能够根据学生情况,从易到难逐渐提高难度,达成教学目标。
重评课。评课环节是公开课最为有效的方式。务实有效,不带高帽,不留情面。肯定成绩,启发思考。
重生成。本次比赛,艺术课堂尤其是老教师的课堂体现了生成性的特点。
龚卫平老师的课是《瞬间的表情》,精简以前上课大量的摄影基础知识的灌输,抓住“人像摄影欣赏”的关键点,结合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作为摄影家的切身体验展开教学,并现场互动拍照。
王斌老师的欣赏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即兴邀请听课老师参与教学,为课堂画龙点睛。
重数据。大数据时代来临。本次比赛注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除教案外,还收集了照片等过程性资料。本组对每节课和部分评课进行了录像存档。在微信、学信等场合也开展了讨论和展示。
重风格。可喜的情况是艺术组青年教师教学走向成熟,教学风格逐渐形成。中年教师开始大胆尝试突破自我,努力呈现不一样的面貌。
重常规。本次展示,大多以常规课形式展示。没有高大上的海参鲍鱼,都是萝卜青菜。经过说课阶段的打磨,常规课异彩纷呈。课堂也出现一些插曲,比如电脑故障,学生忘带道具,换环境情绪兴奋纪律涣散等异常状况。
反思整个比赛过程。在今后的公开课教学活动中,应该更多地预设研究点,公开课才可以有的放矢,从而给活动带来更多的收益。本次活动的范式研究还没有描绘出清晰的轮廓,当然带来的思考本身就是一大收获。
曾经有人认为,艺术老师只要抓好比赛,做好学校的文化宣传和参赛就可以了,教研不重要。经过几年的磨合,统一认识,艺术组不但保持了以往的成绩,比如最近在海珠区屡获大奖,在教研上也有长足的发展。艺术组内不同学科合力打造了学术的品牌,成为海珠区知名,广州市认可多维度全面优秀的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