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六年级“为明杯”赛课纪实
为将课堂教学改革往纵深方向推进,本学期学校举行了第一届 “为明杯”赛课活动。如今 “为明杯”赛课已接近尾声,对于这次赛课活动,小学部数学高段备课组的每一位教师都认真对待,把这次活动作为自己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每一位老师都仔细选题,精心备课,认真上课,以高效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力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体现“知识的接受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体验、感悟的过程”。
高段数学备课组根据高段数学知识的特点,通过对“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与再创新,基本形成了我们高段数学备课组的教学范式:
1、激趣导学,活跃课堂。一节课的起始环节,主要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强烈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学习主动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合理分工,动手操作。这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去探索数学的规律,再带着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去参与讨论、参与探究。
3、合作交流,相互评价。这是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探究教学活动。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能力和探索精神。可以达到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
4、汇报展示,分享成果。这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多让学生多些互动,多些探究,展示研究过程。老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疑难的地方该讲解的讲解,该总结的总结,该提升的提升。
5、当堂检测,总结提升。这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获得能力。老师的练习设计要紧扣本节课教学内容,有适当的坡度与密度,要让全体学生都练有所得。同时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回顾问题探索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得失,并联系实际将知识点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再认识、再发现、再创新。
在朱庆敏老师的《分数的意义与产生》一课中,就充分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范式。她设计了“动手操作——范例演示——当堂检测——创新提高”几个环节,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意把问题抛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老师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练习设计层次分明、有梯度。
张民慧老师在《鸽巢问题》一课中设计了通过抽扑克牌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课最大的亮点是简化了知识结构,梳理了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索,通过学生摆一摆,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验证结论。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证明方法,体现了数学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最后通过例题的变化,让学生体会算法最优化。
谭兆佳老师在《鸽巢问题》利用“抢凳子”游戏导入课题,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的感知生活中的“鸽巢问题”。通过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让学生实际操作验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既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最后让学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鸽巢问题”来解决的,让数学回归生活。
通过此次赛课活动,老师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积极反思,为营造更加高效,更加有数学味的数学课堂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