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语文学校首届“为明杯”兼容课堂大赛纪实
提高教学质量,主阵地在课堂。学校首届“为明杯”兼容课堂大赛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平台。高段语文教研组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明确本学期讲读课“主体—发展”教学范式,即“初步感知→理解感悟→研讨运用→迁移积累”,四年级组四位语文教师,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为明广州实验学校第一届“为明杯” 兼容课堂优质课竞赛方案》,积极外出教研,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主体—发展”教学范式教师表现为“激情导入→启发引导→激发思维→课外延伸”,学生则体现为“主体参与→互动学习→体验内化→自我发展”
3月20日,贵阳兄弟学校老师来北大附小学习。四年级组马晓虹老师《触摸春天》拉开了赛课的序幕。
在总的范式理论指导下,马老师采用“说话导入,铺垫情感;品析语句,感悟奇迹;拓展延伸,总结升华。迁移积累,放眼课外。”教学环节,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教学设计简单,清清楚楚一条线“通过盲女安静对春天、生活的热爱,使作者感悟生命,感悟人生的真谛。” 这节课主要是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教师的情感投入,语言的感染力强,无形之中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把他们带入课文情境。学生的情绪高涨,对学习课文的积极性较高,课堂中满是书声琅琅,高高地举起小手争着发表见解。
王银莲老师的《乡下人家》教学重难点: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感受语言表达魅力,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王老师在教学时通过以下的设计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一、复习引入,积累语言。二、精读探究,学习表达。三、回顾全文,提炼升华;四、分层作业,延伸拓展。做到了抓住一条主线,使教学结构清晰。适时进行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
孙敬婕老师的《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孙老师设计了“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吴溯凌老师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清晰的主线(两位伟人、两种态度、两种结论、两种结果),有效的教学设计(复习导入;自读探究;合作探究;总结交流),简练的语言表达,规范的板书书写… …让听课老师眼前一亮,为四年级语文备课组的范式研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吴老师重组课文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深入。语文课堂中,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课堂环节设计中,给予学生大量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在“了解两位伟人”环节中,吴老师设计了“对比伽利略和亚里斯多德,谁更厉害”的辩论环节。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了解两位伟人”环节和理解“伽利略思考过程”环节中,学生都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交流汇报时,精彩纷呈,亮点颇多,体现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各位教师力争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合作者,在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时,通过启发、引导、点评、适时评价让学生进入到语言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
每位老师特别注意知识的迁移,或说话写话,或课外阅读。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语文素养。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走向了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孩子终身学习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