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首届“为明杯”优质课竞赛数学组初赛火热进行中
兼容课堂各展身手,范式教学尽显风流
——高中部首届“为明杯”优质课竞赛数学组初赛火热进行中
按照学校教科研的整体安排,践行高中部“为明杯”兼容课堂竞赛活动主题—— “为学而教、让学生主动学起来。”高中部数学组在学部的统一部署下,教研组精心组织,组内全体成员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说课和讲课比赛。在比赛中,各位教师熟练运用了数学组的“三环六步”的教学范式,准备充分,说课内容全面,流程清晰,上课的教学过程布局合理,环节异彩纷呈。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效果明显。
数学组教学范式——三环六步式
三个环节:自学,展示,转化;六步:明确目标,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释疑,总结建构,转化反馈)其主要程序步骤如下:
一. 明确目标
1.复习旧知识。
2.创设情景,从情景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
二.自学质疑
1.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如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2.对存在的疑惑先做好记录和标示。
三.合作探究
1.对疑惑之处进行小组探究。
2.讨论时要做好笔记,并要总结解题的规律、方法,找出问题的出错原因及突破口,把问题变型,达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效果。
四.展示释疑
1.学生课堂上表述自己的理解、认识。
2.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指导、补充升华。
五.巩固建构
1.给出典型性,示范性“样”题(即例题)“样题”可根据具体情况由教师精讲或让学生自己看。
2.给出类似“样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3.在规范题基础上给出一些非规范问题(变式题)。
4.由教师提出要总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整理和提炼。
例如:(1)新知识或新方法发生的大体过程是什么?
(2)新知识或新方法有何特点?
(3)非规范化问题是如何转化成规范问题的?
(4)在使用某一概念或某一定理的时,要特别注意的是什么?
六.转化反馈
1.完成导学案上练习,检测反馈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巩固所学知识方法。
2.当堂训练可以是几分钟的随常小考,也可以是课堂练习,也可以让学生板演。
4月7号周二下午第8节课,高三张小兵老师作为排头兵在高三(3)班进行了为明杯讲课比赛,从而拉开了高中数学组为明杯竞赛的序幕。作为高中毕业班的把关老师,张老师从选题,制定教案,考点地位及学生学情方面都考虑精细。整节课,张老师严格执行组内教学范式,揭示目标,自学检测,学生展示,形成构建,每个环节清晰明白,针对性强,很适合即将参加决战的高三的孩子们。张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大都能积极主动地存疑、质疑,在讨论中完成了最终的释疑。
下午第九节黄逸群老师在高三(4)班讲授《数列的通项公式》,黄老师首先从高考的地位及常规考题的形式引入课题,而后以典例进行了学生的思考、讨论、展示。由于是理科班,黄老师在释疑的过程中,巧妙的使用了一题多解及灵活变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大脑。课堂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课堂氛围民主、平等、和谐。师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合作积极、愉快。这是有效、高效的一节课,也是体现黄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精深的备考经验的一节课。
4月15号周三第六节课汪超红老师在高二(4)班讲授《数学归纳法》。汪老师严格按照数学组的教学范式设计学案,进行课堂教学。先开门见山搬出本节课的课题,目标明确,让学生从开课就明确本节课该学的内容,而后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紧跟着一个例题让学生思考,合作讨论解答,并由不同层次的学生自我展示暴露问题,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汪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解答并形成了数学归纳法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和书写步骤。整节课环节清晰,步调适度,把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课堂上充分展示了汪老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第七节在高二2班数学李志奇老师讲授《复数代数式的加减乘的运算》。李老师通过对以往知识的回顾和对多项式的运算法则的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类比复数的运算法则,让学生们真正做到了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实现了“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的目标。在完成教学重点的过程中,李老师鼓励学生进行不断地我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让学生的笔头动起来”的目标;在突破难点的时候,李老师设计问题探究,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升华数学涵养,形成知识体系,实现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的目标。在整堂课中,李老师充分发挥年轻老师的亲和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现了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教师风采。
第八节严昊谋教师在高一(1)班讲授的《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严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重组教材,合理设计,学案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梯度合理,教学目标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实效,细节处处理到位,善于抓住学生的疑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变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提炼建构,得出题型的通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整堂课从自学探究到梳理释疑,再到学以致用,节奏流畅自然,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严谨,是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第九节是李小英老师在高一(4)班的课《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李老师作为年轻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对数学组教学范式很快接受,并能熟练运用范式上课,导入自然有趣,环节非常明晰,并且环环相扣,有落实,有检测,有反馈,有巩固,有发展。 课堂容量适度,整节课紧紧围绕目标,夯基础,察学情,重延伸,重思考,倡讨论。 课堂语言简练。语言虽然不多,但指示性极强,问题导向明确,点拨干净利落,课堂效果突出。
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没有尽头,只有不断攀升的阶梯。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们相信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终能寻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教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