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年校庆专题:“精彩课堂”全面展示
十周年校庆专题014:各学部精彩课堂——学校“现代人素质系列课程”成果展示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有了课堂的成功,才有教学的成功,课程的成功,学生的成功,教师的成功,学校的成功”、“得课堂者得天下”,一直以来我们扎实推进有效教学,理直气壮抓质量,聚精会神抓课堂。
学校中高考以及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历次统考均取得优异成绩,在市区内名列前茅。过硬的教学质量,优异的考试成绩,一直以来已经成为了我们学校不断获得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高评价】
多元课程、精彩课堂,师生好状态、人人好收获
“学生眼界开阔,规划细致,措施可行,大方自信,睿智、幽默!”
“你们的学生真好,素质那么高,那么认真。”
“课堂上,师生关系特别融洽,互动好,老师们都很投入,学生都认真专注的学。”
“老师的讲解很简洁,但很清晰,重视学生基础,也重视学生课堂上的训练。”
“同样是教室,为什么就不一样呢?你们这里的教室课堂就是舒服,很有文化有氛围!”
“一看老师的板书,就知道这些老师的素质高,教学能力强!这里都是好老师。”
“用人生的目标引领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动机,自然、有效。”
“你们这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怎么会没有积极性?怎么会不是高分数、高素质?”
……
从11月15日起至23日校庆教育教学开放周期间,各学部“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全面开放,各兄弟学校、家长及来宾随时进入课堂听课观摩。“天天都是开放日,时时都是开放时,课课都是公开课”,十年来已经成为了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师生们的行为习惯和共识。规范的教学秩序、良好的师生状态、“多元开放自主互助”的高效课堂,赢得了不少的赞誉!
11月22日10:20,“走过十年,这里有一所好学校”教育论坛之后,我校各学部的精彩课堂——学校“现代人素质系列课程”成果展示活动,近200节课面向全区各中小学校、各兄弟学校的校长老师们,以及来自全国著名专家及市区领导全面开放。在巡看观摩过程中或之后,对于这些课堂来宾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


















二、【学科课】
注重方式方法,创设适合学生的课堂——获得“高分数”
学科课,是指基础型课程。作为必修课,主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的最基本要求,以确保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的实施,确保学生终身受用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夯实,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为他们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蓄足后劲。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对于课堂教学每位教师要以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学习结果来评判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其核心是“为学生学而教”。构建“为学生学而教”课堂,教师的教学重点要落实在学生学习行为(想学、会学、乐学)和学习成果(学懂、学会、高成绩、高素质)的改变上,体现在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
“教师下海,学生上岸。”上课前,老师们要进行规范的集体备课活动,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教法等确定教学计划,同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基础和现状,整合适合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断保持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状态,学生的学习成果体现在学生作业反馈、考试成绩和素质能力的提高上。为此,老师们边教学边研究,积累形成了一系列适合本校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
“多元开放自主互助课堂”即:遵循规律贴近本质,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思维能力以及学习品质、情感体验的激发、提升和培养,师生自觉主动投入、情感充分交融,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培养性的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方式或模式。其核心是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积极、自觉、主动)的充分培养、体现和发挥。
校庆开放周的各学科课堂教学,展现了精彩课堂的教学方式、模式与方法,体现了“多元归一、一纲多彩”的特点。
●语文课:夯实语言基础,提升阅读理解等能力
小学语文重点进行了“有效评价”、“识字教学”、“关键词教学”、“学会阅读”展示课。包括:李晋雯老师一(2)班的《阳光》通过有效评价激发学习兴趣,周艳星老师二(3)班的《窗前的气球》结合词句进行朗读指导,范鸿飞老师二(6)班、二(7)班的《从现在开始》开展的随文识字的初探,梁腾芳老师三(1)班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以读促学,感悟语言,激发情感,白丹老师二(1)班《窗前的气球》抓住关键词进行指导朗读,王崴老师三(2)班的《富饶的西沙群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陈秋华老师四(6)班的《为中华之崛起》以读促学,体会感情,马晓虹老师五(5)班的《长征》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王宝莲老师六(7)班的《最后一头战象》注重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些课堂上,孩子们充分参与,老师对学生语言基础能力的教学指导到位扎实,呈现了课堂的精彩,注重了孩子们的收获!
初中语文“有趣教学”、“阅读”展示课。朱东兴老师初三(2)班、丁国华老师初三(4)班、李华娟老师初三(7)班、吴志璇老师初三(9)班的《杨修之死》注重了有趣教学与考点整合的探索,李艾霏老师初一(5)班、何塑老师初一(8)班、梁晓娟老师初一(9)(11)班班的《陈太丘与友期》通过阅读–品味—领悟,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陈少君老师初二(1)班、王延涛老师初二(4)班、周文涛老师初二(6)班的《答谢中书书》讲练结合,达到有趣有效。从初三到初一的语文课堂,都注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讲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有趣和有效,内容和形式结合,使课堂更加富有成效!
高中语文“读练结合”、“诵读课型”展示课。刘传生老师高一(4)班的《沁园春–长沙》注重意象与意境运用技巧的教学,魏文杰老师高二(5)理科班、樊景玉老师高二(3)文科班的《山中与裴秀才说书》诵读与自主学习课型,刘立龙老师高三(4)文科班的《诗词鉴赏复习》以文章欣赏带动练习,以阅读促进训练。阅读、理解与练习运用,语文课堂上着力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数学课:重视学生体验式学习,强化数学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做中学”、“自主探究学习”展示课。胡玉娟老师二(7)班的《角的认识》注重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有效运用,冯少飞老师三(6)班的《认识几分之一》、李亚书老师四(4)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做中学数学,李少波老师五(6)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周志红老师六(3)班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蔡红丽老师二(4)班的《7的乘法口诀》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从学生操作体验到自主探究,小学数学更加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适合和有效。
初中数学重点进行的是“学案导学”展示课。级名师成慧民老师初一(2)班的《直线、射线、线段》,其严谨扎实清晰的教学风格,让巡看听课的领导老师高看。焦秀艳老师初一(7)班、谭兆佳老师初一10班、黄智斌老师初一11班的《直线、射线、线段》,陈国斌老师初三(2)班的《二次函数图象》采取“学案导学法”组织教学。夏武兵老师初二(4)班的《函数》进行的是学案导学、分层练习,孟宪章老师初二(9)班的《一次函数复习》学案导学,讲练结合。初中数学组多年来致力于“学案导学”教学研究,其四人小组、分层作业、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已形成套路,教学成绩在区内学校中一直走强。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讲练结合”展示课。于德玲老师高二(4)理科班的《直线和圆》,张小兵老师高三(5)文科班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进行学案导学的教学,杨文国老师高三(1)理科班的《数列专题复习》采取变式教学,黄逸群老师高一(1)班《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清晰概念,讲练结合。注重课堂实效,对学生数学思维重点关注和训练。



































●英语课:听说读写结合,增强学生英语语感培养。
小学英语“有效方法”、“口语表达”展示课。赵彦老师四(7)班的《Unit13 Time to Eat》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记忆单词方法,彭娜老师六(1)班的《Unit13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级名师詹瑞芬老师六(4)班的《Unit14 What Was Judy’s Old School Like?》、李旭老师五(3)班的《Unit13 They Are Going to the Zoo.》强调英语口语表达的训练。
小学从1至3年级我们增设了“优质课程班”,整合本土英语地方教材,开设了培生国际新朗文英语教材实验课。胡甦兰老师一(3)班上的新朗文英语课《Phonics (e, en,eg, et)》教给孩子们自然拼读法,贺光艳老师三(7)班的新朗文英语课《Unit9 Is it A Cat?》整合广州版英语教材,对学生学习英语进行优化和提升。
小学“新朗文教材实验”英语课开课两个多月以来,通过老师们的集体研究以及专家培训指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整体效果情况良好,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有增无减,对实验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在积极解决,从规范实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数据跟踪等方面加强教学研究和实践。
初中英语“阅读微技能”、“听写结合”展示课。张崴老师初一(1)班的《Unit 5》听力技巧、写作技巧训练,陈娟老师初一(3)(4)班的《Unit 5》 听写结合,金俐老师初一(6)班的《Unit 6 Listening》教会学生进行信息点的筛选,曾玉平老师初一(7)班的《Unit 6 Reading》分层阅读,周启凤老师初二(2)班的《unit 6 Reading A》阅读微技能训练,刘行知老师初二(3)班,任小群老师初二(7)(8)班,冯霞老师初二10班的《unit 6 Reading A》都关注阅读微技能的训练,段友贞老师初三(1)班,赵全明老师初三(8)班,宋冬盛老师初三(9)班的《Unit 6 Reading A》采取任务型教学,进行小组合作、阅读技巧的指导。
高中林毅清老师高三(2)理科班的《Book2 unit 3》,王晓宇老师高三(5)文科班的《Book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进行一轮复习,加强了综合训练。吕洁清老师高二(1)文科班的《Book 5 Unit 5 First aid (reading)》对阅读理解的训练。邓山老师高一(2)班《M1U5 Using Language》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蔡明老师高一(3)班的《定语从句》这是一节语法专题课。丰云老师高二(5)理科班的《定语从句》采取学案导学的任务型教学。
高中英语 “语感阅读”课校本特色课程的展示课。王小军老师高二(3)文科班的《Blackbear’s last stand》是一节《典范英语》语感阅读课,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典范英语》是我校本学期在初中、高中全面推进的“语感阅读实验”,重在通过加大学生的阅读输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不断积累,从而达到阅读能力、写作水平提升的效果。
●理综(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小学科学)课:重视落实实验,强化课堂学习效果
高中理综“案例探究”、“学案导学”、“变式教学”展示课。陈万才老师高三(1)理科班的生物课《DNA分子的复制》采取变式教学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梁云森老师高一(2)班的物理课《力的等效与替代》结合案例进行探究教学。陈习根老师高三(2)理科班的化学课《盐的水解》则采取学案导学进行教学。他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了恰当的教学方式,重在发展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解题等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堂清教学”展示课。罗海燕老师初二(9)班的《平面镜成像》,王合刚老师初二(6)班的《光的反射》,强调“当堂学习,当堂掌握”,每节课都有8-10分钟的过关练习检测,以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达到“堂清”的教学目的。
小学科学“实验观察”展示课。冼雪仪老师四(2)班在科学实验室上的《100毫升水里溶解多少食盐》,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研究和了解溶解现象。
●文综(中学政治、历史、地理,小学思品)课:根据学科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高中文综“学案导学”展示课。朱冬云老师高二(2)文科班的历史课《毛泽东思想》,张通江老师高二(4)理科班地理课《区域农业发展》,张升英老师高一(3)班的地理课《自然界的水循环》, 费海兵老师高三(4)班的地理课《农业的区位选择》,李勇昂老师高二(2)班的政治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主要采取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初中“政治情境教学”、“历史史料研读”、“地理读图”展示课。周奇玲老师初三(1)(4)班,陈彬老师初三(5)(6)班,彭菊燕老师初三(8)班的政治课《依法参与政治生活》,韩虹老师初一(5)班的《学会调控情绪》,胡建老师初二(8)班,韩虹老师初二10班的《礼貌显魅力》都运用情景教学,开展自主探究、即兴表演等学习活动。而张风平老师初一(8)(9)班的历史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则采用史料研读的教学方法,涂洁婷老师初三(5)(6)班的历史课《美国南北战争》通过名言导入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吴燕老师初二(2)(7)班的地理课《水资源》通过读图、分析和归纳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外教/实验课】
注重资源整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好语感”

































建校初我校中小学各个年级均开设了“外教课”。通过总结经验和梳理分析,我们明确了外教系列课程的特点主要有四点:外籍教师上课、国际优势项目课程、设置专业教室、实施专项评价。为此,我们要更好地运用“外教”这一资源,突出“外教”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充分整合西方优质课程资源。
我们把外教课程定位为“西方优质课程”,注重整合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编制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中小学外教系列课程纲要<目录>”,明确了“外教课程”的目标定位,在内容上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外教系列课程”开设童谣律动、西方礼仪课、出国生活指导课、戏剧表演课、西方特色体育课、科学/艺术课等主题内容。
外教课程的实施,有利于落实学校培养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交际、阅读、朗诵、演讲与写作等技能,提升学生多元文化理解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思维方式的锻炼培养,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世界。
在校庆展示周期间,外教课作为特色课程成为重点展示内容。比如,小学外教Bryce二(6)班在小学英语功能室上的“西方节日与文化”之《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 Introduction》,外教Craig三(7)班的英美经典童话剧表演《童话剧“丑小鸭”》,外教Gary初一优质课程班在初中外教英语专业教室上的“戏剧表演”课《Travel》。都很好地展现了外教系列课程作为“西方优质课程”的特色,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外教教学专业姿体语言丰富,让来宾们甚为赞赏。
四、【特色课】
注重专业培养,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艺术素养——提升“高品位”
●艺术课(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开发右脑功能,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艺术课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课程,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学校在课程体系中特别强化艺术教育的课程价值,全面实施“2+2艺术特长课程”项目,开展“三名”工程(即读名著、听名曲、赏名画),让学生掌握多种乐器演奏技能和艺术特长,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高素质、高品位。
国家地方艺术课程校本化——将音乐、美术等并为统一的艺术课程,结合学情校情实际,将课程内容进行适度加工和深度整合,比如名曲欣赏“合唱教学”进音乐课堂、名画欣赏“名画演绎”进美术课堂、强化艺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普及和培养作用。依据《学校中小学艺术教育纲要》,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艺术课,确保每一位学生获得良好的艺术素养培养。
艺术特长培养系列课程——自主选择与专业指导结合,推行“2+2”艺术特长课,即2门必修,2门选修,选修可多项选择。包括:★声乐、器乐(必修:钢琴或小提琴、民乐、管乐等);★舞蹈(必修:芭蕾、国标舞或拉丁舞等);★美术、戏剧、主持、传媒、朗诵、演讲等。
艺术专业教师和课时统整——统筹做好艺术教师和课表的安排,艺术教师统一调配使用。保证艺术基础课程、“2+2”艺术特长课程的落实,让所有学生都获益,让更多的学生成功。
小学音乐课——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名曲欣赏合唱教学。张吉玲老师六(3)班在小剧场上的合唱《出塞》。小学美术“绘画教学”展示课——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名画欣赏。潘菲老师二(8)班的《我家的菜篮子》引导孩子们学习绘画技法,杨晓飞老师四(3)班的《雨来了》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
在“艺术特长课程”校本特色课程的艺术“民乐教学”“舞蹈基础”展示课上,李彪老师四(7)班的器乐葫芦丝《友谊地久天长》很有特色,彰显了民族音乐特色的魅力。曾金华老师五(6)班在舞蹈室上的舞蹈课《伦巴舞基本步小组合》,强调身体姿态,和孩子们对音乐节奏的把握。
而小学国学启蒙教育之校本特色课程“经典书法”,书法课从一二年级硬笔楷书开始、从三年级起开始学习毛笔“软笔书法”的学习。徐龙剑老师六(1)班在书法教室上的《撇的转笔》,从简单的毛笔书法进入集字创作的学习。
初中美术“作品创作教学”展示课,龚卫平老师初二(5)班的《我们的青春风采》,学习的主题是服装设计与展示。罗小萍老师初三(7)班的《装饰与生活》上的是装饰艺术欣赏,对“作品创作教学”进行了探索。
而本学期初中新引进的“演讲与口才”课程,通过两个多月的教学以及众多校园活动的充分展示,使得这门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有望发展成为一门对于孩子未来发展很有帮助的“综合特长”校本特色课程。大学主持专业毕业的余一帆老师为初一10班上的《绕口令学习》 ,加强了趣味练习,提高了孩子们语言表达的演讲基本功等能力训练。
而在高中,作为“多元高中”之一的“艺术高考术特长生培养”,已经发展成为颇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校本特色课程。校庆展示期间高三(3)文科班的音乐术科专业课,唐文老师高一(1)班的美术课《照片边框艺术处理》,都作了充分准备和展示。
●体育与健康课:
使学生增强健康运动的意识,掌握终身锻炼身体的运动技能,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一方面我们强化了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保证体育艺术“2+1”项目的有效落实,另一方面我们引进了中华武术、舞蹈形体、网球等高端体育项目等校本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的质量和水平。
校庆开放周期间,小学体育“运动训练”展示课,陈晓华三(4)班在新操场上的《快速跑》提升学生跑的能力。国学启蒙教育之“中华武术”校本特色课程展示——张东平老师一(3)班在体育馆上的《小组合拳》注重动作协调性的训练。杨文君老师四(4)班在新操场上的《双手胸前传接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意识。
初中体育“分组教学”展示课,何超群老师初三(3)班在体育场上的《实心铅球》,采取多层次分组对抗的教学方法,强化运动能力的训练。高中体育课郑海盼老师高一(4)班、高二(1 )文科班的《障碍跑》,锻炼学生奔跑的运动能力。
而更有特色的是初中体育艺术“合班分组”教学课,这是引进“高端体育项目/艺术特长”校本特色课程内容。李日娣老师的舞蹈《魔法天使》学与跳,塑造学生的芭蕾形体美;徐小良老师上的《网球课》传授学生反手击球的技术。合班分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更多机会接触到体育运动和舞蹈在学习过程中带来的自信与喜悦。
五、【综合课】
注重资源整合,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开设综合型课程,凸显课程的可选择性、综合性。综合型课程分为习惯培养类、生活技能类、职业技能类、综合实践类四大类,分设校级课程和年级课程。通过学生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途径实施,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
我校的综合型课程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校内:教师资源、家长资源、北大名校资源等;校外:美术馆、博物馆、教育基地等),借鉴外校成功的综合课程(如北大附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少年法庭”、“走进……”等虚拟博物馆、北京十一学校各学科教师、班主任共同设计的“走进家庭—送给父母的特殊礼物”等),补充完善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好习惯系列、名家大师进校园系列、职业社会考察系列、生活指导系列、信息技术应用系列、环保科技系列等),通过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经过系列化建设,我校综合型课程成为了学校最具有亮点的特色课程,比如81个好习惯系列、新课程改革系列、主题运动会系列、青春期成功教育及“学业规划”等主题教育活动(含主题班会课)系列、社会实践系列、校园节日系列、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彰显了我校人才培养的规格、特色和质量。
●小学“81个好习惯”主题班会展示课——好习惯系列校本特色课程
“81个好习惯”共9个方面各9个好习惯的实践点,已经形成校本教材并持续进行了十年之久,对于帮助孩子在运动、安全、卫生、学习等方面养成良好习惯,具有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校庆周期间,张志红老师一(4)班的班会课《保护牙宝宝》,落实81个好习惯系列之“卫生好习惯”;崔晓芳老师二(5)班的班会课《认真书写》,讲的是81个好习惯系列之“学习好习惯”;吴溯凌老师五(3)班的班会课《扬起自信的风帆》,帮助孩子认识和学习81个好习惯系列之“做人好习惯”。各有特色,日积月累,定对孩子们成长有帮助。
●初中“青春期学生交往”主题班会展示课——“青春健康教育”校本特色课程
中学“青春健康教育”校本特色课程,依据青春期孩子的成长特点,采取主题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主要形式有:班级主题教育活动课、班级心理辅导课、班级阅读交流会等内容。张景宇老师初二(1)班的《爱,你准备好了吗?》,重点探索青春期男女生如何交往的问题,听课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很有针对性、对孩子成长有益。张坤老师初一(6)班的《沟通从心开始》,引导学生对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进行探讨,并给予及时指导。
●中学“学业规划”主题班会展示课——“中学生人生规划教育”校本特色课程
“中学生人生规划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职业规划、学业规划。我校从高中引进“中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系列内容,帮助学生清晰自己未来的专业倾向,并与当前学业目标和学习计划联系起来,使之对学生形成积极的目标导向和激励作用。初中重点从“明确升学目标、厘清学习现状、强化计划落实、评价激励促进”等方面入手,把升学目标与当前学生学业表现联系起来,形成持续积极进取的学习动力并加强学法指导。郭如老师初三(3)班的《明确目标,规划未来》班会课,就注重了学生对学业的规划与个人成长的引导。
这些针对性强,尝试走进学生、打动学生心灵的主题活动,往往给孩子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并产生积极作用。成为了我校“青春期成功教育”的重要特色校本课程内容之一。
●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整合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属于综合实践课程的范畴,重点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提升信息检索、加工和处理等综合能力。我校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引进了机器人科技、动漫DV创伤、编程学习以及网上寒暑假作业、快乐电脑节等内容,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校本课程内容。
校庆开放周期间,巫丽清老师三(6)班的《快乐的旅行-多边形工具的运用》,让学生进行电脑绘画创作;陈慧老师六(5)班的《flash遮罩动画》,指导学生进行动画作品的制作实践;曹群老师初二(5)班的《信息处理与计算机》,则采用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并构建知识网络。
学校三类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综合型课程)通过这次精彩课堂的精心展示活动,既是对十年来学校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实践的系列成果一次较好的梳理和呈现,也反映了师生们在课堂上的用心敬业、专注投入的良好精神状态。使得学生的“高分数、高素质、高品位”通过多元课程的规范实施、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得以强化和实现!
六、【高成果】
好课程、好老师,培养“好学生”,成就“好学校”
学校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通过学校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各门科目,参加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生活,达到课程质量标准。通过各类课程的有效实施,从而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优的发展。
这里的课程,是基于学校培养目标的“现代人素质系列课程”。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培养学生具有“厚重、大气、高远、时尚”、“高分数、高素质、高品位”、“让优秀成为习惯”等特质。
学校课程从功能上划分为三类课程:基础型课程(学科课程),拓展型课程(包括选修课、特色课程),综合型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后两者归入校本课程管理体系。确定了“基础型课程,保证学业;拓展型课程,发展兴趣特长;综合型课程,满足并引领成长需要”的指导思想,采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的资源整合、校本课程的特色补充”思路来统筹推进各类课程的整体落实和有效实施。
※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课程,我们注重的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就是对国家地方课程的再度开发,使国家地方课程通过开发更加适合我们学校老师教,更加适合我们学校学生学,特别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学——高分数,在“多元开放自主互助”高效课堂中实现。
※对于主题班会、综合实践、课外活动等拓展综合类课程,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校本课程的特色补充拓展”,更好地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高素质,在“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中提升。
※对于体育与健康、艺术与欣赏、课外阅读等校本特色课程,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形成特长——高品位在“好习惯、艺术、阅读等系列特色课程”中落实。
学校校本课程丰富多彩,整合德育活动、学科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涉及十多个领域,让学生徜徉在“多元、多变、多彩”的世界里,满足学生多样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通过多元化课程的实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成功做好基本素质准备。
通过基于学校目标的“现代人素质系列课程”、“多元开放自主互助”高效课堂的扎实推进,我们要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提高,拥有“高分数、高素质、高品位”,成长为“在未来世界竞争中有实力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人”。
围绕“培养人”的课程宗旨,基于学校培养目标的“现代人素质系列课程”落地生根,像尖毛草一样把根扎稳、扎牢,不断吸取能量、储备能量。为学生“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和幸福生活”,成为“在未来世界竞争中有实力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人”提供积极充分的全面准备。
“现代人素质系列课程”的有效实施,正在成就着一批批优秀的学子,成就着一个个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家”教师,也在成就着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这所人们心目中的“百年老校”、“好学校”——“名师成长的沃土,英才辈出的摇篮,教育科研的基地,文化传播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