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唐春霞老师为全区上“后明珠杯”课
为了更好地巩固与推进海珠区第十届“明珠杯”的教学成果,展现本届获奖教师的风采与才华,区教育发展中心于2011年10月14日、21日,分别举办了海珠区小学语文“后明珠杯”教学展示活动。
“明珠杯”课堂评比活动是海珠区教育局主管、区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一项重大赛事。截止到今年,“明珠杯”共举办了十届,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年轻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成为了海珠教育的品牌项目。我校小学语文高段教研组长唐春霞老师在本次比赛中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获得了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10月21日,我校唐春霞老师应邀参加了小学语文“后明珠杯”课堂展示活动。她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受到了与会教师的广泛好评。在10月27日又为同福中片区的老师继续献课,其精到的教学设计和独特的教学风采,让学区老师眼前为之一亮。








课一开始,唐老师简单介绍了课题的作者之后,就进入了检查预习的环节。在这一环节,唐老师通过启发想象、手势示范(理解“翕动”的意思)以及归类出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效果极佳。就高年级如何进行词语教学,给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把握住主要内容与充分质疑之后,唐老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巧妙地将课堂学习指向解答“为什么说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的问题上,并采取板块教学模式开展学习活动,即理解 “是”与“非”,体会鱼对我的诱惑,体会实践之难,体会父亲用意。如此,唐老师带着学生品读批注,既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到了“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也理解了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让“我”放鱼的原因,“抉择之难”严谨而又顺理成章地得到了解决。
课后,外校不少教师纷纷请教,对唐老师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的新理念、富有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大加赞赏。海珠区教研员陈海燕主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评价唐春霞老师所执教的课其特点有:课上得朴实、真实、更扎实,所以高效;有情、有趣、有思考,所以有深度;力求“立足于学情”、“立足于语言的学习积累与运用”、“立足于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大气;特别是在理解“启示”之前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是与非”的教学设计,更是一种独特的创新。
这样的评价,对于唐春霞老师来说,既是一种鼓舞,更是一种肯定!进入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八年以来,唐老师在学校“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学校“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教师发展理念的感召下,不断学习思考,不断开拓创新,一步步走向成功!她的成功,不仅会激励她自己再接再厉,用智慧的工作创造出新的成绩,还会激励我校更多的教师积极投身于自身专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学生,为学校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附:
《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唐春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把“翼”字写正确,能理解 “沮丧”“翕动”、“涟漪”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
3、了解放鱼之难的原因,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用词语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我当时所做的艰难的道德抉择的心情。
4、联系上下文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含义,明白父亲为什么要让“我”放鱼的原因,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守公德”的道德教育。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让“我”放鱼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课题,激趣导入新课。
1、师导:同学们都知道老师今天跟老师学习《钓鱼的启示》这一课,但你们知道吗?这篇文章原本不叫这个名字。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建筑师叫詹姆斯·兰费蒂斯,他被我国的广大读者所熟知,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才能和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题目叫做《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没人知道,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文章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看看从中能使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2、读课题,提示注意“钓”与“钩”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引发学习欲望
师导入: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根据预习提纲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句子,相机指导字形、字义、读音。
第一组:月光皎洁 月光如水 银光闪闪 溅起涟漪 |
(1)重点理解“涟漪”
师:读得很准确,特别是最后一个词语,请大家边读边想象小波纹一圈圈荡漾开来的样子,一起来试一试。
(2)读完这四个词语,你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第二组:小心翼翼 熟练操纵 筋疲力尽 鱼鳃翕动 |
(1)理解“翕动”
师:“翕动”是鱼的动作,指鱼鳃一张一合地动。用手势示范。
(2)理解“小心翼翼”的意思,造句,学写“翼”字。
第三组:得意 急切 沮丧平静 依依不舍 |
(1)引导学生说出这一组都是表示人物心情的词语。
(2)理解“沮丧”的意思:灰心失望。你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
2、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交流,指导学生结合课题将内容说完整。教师及时评价。(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
预设:文章写了在“我”11岁时的一个晚上,距鲈鱼捕捞开放前二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命令下不得不放掉,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示。
3、在文中用“ ”画出父亲教育“我”和“我”获得启示的句子,读通顺。出示长句子: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
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好这一段话,指名读、齐读。
4、在预习的时候,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研究?
预设:
爸爸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鱼放回去?
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鱼放回去?
为什么说“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实践起来却很难。”?
诱惑人的“鱼”指什么?……
师:从这些问题上看,大家认真读书了,也动脑思考了,下面我们边学习课文,边解决这些问题。
三、品读批注,体会抉择之难。
首先,我们来解决一个大家提的最多的问题:“为什么说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解决好这个问题,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一)理解 “是”与“非”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上课应该专心听讲,积极动脑。(是)
红灯亮了,我们还抢着过马路。(非)
试卷上有一道题老师少扣了一分,我不能告诉老师。(非)
2、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3、为什么说不放鲈鱼是错的?请根据所了解的资料告诉大家。(学生汇报后,师用投影出示以下资料,让学生默读。)
(资料:因为有一段时间是适合鲈鱼繁殖和生长的季节,在开放日之前不应该捕捞正在产卵和生长中的鲈鱼。这是每一个渔民都应该遵守的规则。)
师小结:在禁渔期不能捕鱼这就是规则,因此,在开捕前两个小时留下鱼就违反了规则,是错误的;而把鱼放掉就是遵守规则,是正确的。
(二)、体会鱼对我的诱惑。
师:看起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可为什么“我”做起来却很难呢?
1、默读3-9自然段,找出让“我”放鱼难的原因,然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选一个同学进行汇报。
2、汇报交流: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课件)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放一收,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
a.指名读,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好长时间”、“一放一收”、“操纵”、“筋疲力尽”等词语,感受钓鱼的不易。
b.教师小结:好不容易得到的东西,你会轻易放手吗?作者也不愿意。要“我”放鱼真是难啊!(板书:难)
(2)这条鱼既大又漂亮,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课件)
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
a.指名读,用朗读让大家感受到鱼的“大”和“漂亮”。
b.引导体会鱼对“我”的诱惑:
当你拥有了这样一条既大又漂亮的鱼时,你可以拿到家人和朋友面前
你可以让妈妈 ,你还可以 。
c. 教师小结:这么少见又肥美的鱼,你舍得放掉吗?“我”也不舍得。要“我”放鱼真是难啊!
(3)我们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
a. 我们看看课文的描写,齐读。
b .说说插入这段景色的妙处。
c. 教师小结: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要“我”放鱼那就更难了!
3、用上关联词语,把这些不舍得放掉的原因连起来说一说。
“这条鱼既又,而且 ,更何况 ,我真是舍不得放掉啊!”
4、师小结:同学们把不放鱼的原因总结成一句话,有没有能够把这些原因归纳为一个词的?(相机板书:诱惑大)。所以说(引读: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三)、体会实践之难。
师: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作者最终还是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却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再读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会他的心情。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放鱼”部分,找到描写“我”语言、神态或者动作的句子,用“ ”画出来,说说你体会到“我”怎样的心情,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把这个词语写在书边上,做好批注。 |
1、学生读文,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做批注,填空。
得意—( )—( )—( )—( )
2、交流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
句子1: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
师:面对自己辛辛苦苦钓来的鱼却要放掉,你会怎么想?怎么对父亲说?练读。(板书:急切不理解)
句子2: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
师:大声争辩和哭出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委屈、难受) 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句子3: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
师:虽然这里“我”没有说话,但从他乞求的目光中,我们知道他有千万条理由想劝爸爸把鱼留下,请想象一下当时“我”的心理活动。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想对爸爸说:
(预设:爸爸反正没人发现,我们就留下这条大鲈鱼吧,好吗?爸爸,我求求你了!)
师:在父亲的坚持下,我—-
句子4: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
师:除了“依依不舍”还有什么感情在里面?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这种感觉吗?
(板书:依依不舍、无可奈何、遗憾)
3、教师小结: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四)、体会父亲用意。
1、师述:虽然有千般不愿意,但“我”最终决定放鱼,那是父亲命令的结果。当面临着这个难题时,父亲当时的心情如何,难道他就一点也不在乎这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吗?(在乎)你从哪看出来的?
相机出示句子: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
学生抓住“得意地欣赏”和“看了好一会儿”去体会父亲也喜欢鱼,并为孩子钓到大鲈鱼感到高兴。
2、体会父亲让孩子放鱼的真正用意。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资料我们知道鲈鱼的禁渔期有三个月,现在只剩最后两小时了,这段时间对鲈鱼的产卵就真的那么重要吗?更何况他也很喜欢这条鲈鱼,可父亲却坚持要我把鱼放掉,大家想一想,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
引导学生:父亲其实是在通过放鱼教育孩子必须到规定的时间才能捕鱼,这是教育孩子从小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社会公德,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想象补白。
师:父亲跟我一样,也很喜爱这条鱼,从情感上也舍不得把它放掉,此时他也在经历着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父亲当时是怎么想的,可以用上老师提示的模式,也可以自由写作。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知道 ,还知 道。但是他更清楚地知道 。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 |
4、小结:看来,这条鱼不仅诱惑着我,同时也诱惑着我的父亲,要做出这个道德的抉择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说(引读: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5、分角色读父子俩的讲话。(课件)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道德实践的过程,分角色朗读对话。(出示课件)
师:面对要我舍弃一条可遇不可求,甚至一辈子也只能遇到这么一回的大鲈鱼。 父亲不容争辩地说 父亲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我十分不理解,变急切地问道 孩子:“爸爸!为什么?” 师:然而父亲却平静地说 父亲:“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师:听了这话我委屈、难受,更是不舍,于是大声争辩道: 孩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父亲啊,要知道这可以是一个无人知晓的秘密啊! 孩子: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可是父亲还是不容争辩地说: 父亲:“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放弃诱惑,我无奈着,遗憾着、心痛着,但只能 孩子: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
四、巧设结语,带问题出课堂。
1、同学们,我们常说有得必有失,同样有失也必有得。作者年少的时候在爸爸的严格要求下放掉了鲈鱼,可是他却得到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出示句子: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去,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
2、师小结:为了遵守规则,父亲不惜让自己的孩子伤心难过,为了遵守规则,我失去了一条又大又漂亮的鲈鱼,那么这件事究竟还给作者的一生带来了怎样影响,我们又应该从这则启示中学习什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安排,为下文做铺垫。
1、生字每个抄两遍,组两个词。
2、摘录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并收集几个描写月夜景色的词语或句子。
3、思考第十段两个“鱼”的不同含义。
板书设计:

附:预习作业设计
《钓鱼的启示》预习提纲
姓名: 班级:
一、朗读课文两遍,把课文读通顺、准确,特别是长句子,多读几遍。
1、在预习中我遇到不认识、或者没有把握读准确的字有:
我利用 的方法自己解决了。
2、在预习中我遇到不理解的新词有
我通过 方法理解了。
二、默读课文,完成以下作业。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各举一个例子。
例如:上课应该专心听讲,积极动脑。(是)
红灯亮了,我们还抢着过马路。(非)
我的例子:
2、在预习的时候,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研究?
3、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用铅笔画出“我”获得启示的句子,读一读。
三、阅读并查找有关禁渔期和鲈鱼的资料。
禁渔期一般是在鱼类的繁殖期,以及幼鱼的成长期。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捕鱼称为休渔或禁渔期。休渔可以让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对鱼类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如果这个时期过渡地捕捞,就会影响鱼类正常的繁殖用幼鱼的成长。
鲈鱼在每年的12月份到第二年的2月份要到近海产卵繁殖,为了保护近海的渔业资源,当地政府规定这3个月时间禁止捕鲈鱼,把这段时间称为鲈鱼禁捕期。
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均产,东海、渤海较多。性凶猛,以鱼、虾为食。个体大,最大可长至30~50斤,一般为3~5斤。肉质白嫩、清香,没有腥味,肉为蒜瓣形,最宜清蒸、红烧或炖汤。尤其是秋末冬初,成熟的鲈鱼特别肥美,鱼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也最丰富,所以是吃鱼的最好时令。
第二课时内容安排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体会“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什么,学会在生活中正确对待“道德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课文中描写月光的优美的语言,揣摩这样写的好处,并尝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