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自理:生活教师论文全国获奖
小学部生活教师刘建祝老师撰写的《让低段学生学会生活自理》一文,荣获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征文评比大赛一等奖。
在“新学校行动计划”教师论坛上,刘建祝等7位生活老师与全校教师分享和展示了他们的优秀实践成果。刘建祝老师的《让低段学生学会生活自理》,着眼于学生成长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当中的“原因”,从孩子自己吃饭、整理衣被、学会刷牙、掌握生活自理的一些技巧等细节做起,体现了生活老师无微不致、注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这是在为孩子一生奠基!
小学生活部注重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81个好习惯、32个有教养细节),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服务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目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和指导工作,开展了生活教师专业技能竞赛、生活指导课、宿舍里的故事会等系列培训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生活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一支高素质、专业优秀的生活指导教师队伍,在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当中发挥重要的力量。
附获奖论文:
让低段学生学学会生活自理
小学部刘建祝
“一滴雨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人类在进步,世界在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忙于工作与生活,而无暇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把孩子们送到寄宿管理的学校生活和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生活自理健康成长,是生活老师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任务。
一、低段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现状
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整体性提高,物质生活丰富多彩,忙于生活和工作以及企业的经营的父母及家庭对孩子生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低,给予孩子的东西越来越容易。很多家庭家里的事情都由保姆代劳,并且享受着来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多方娇宠,孩子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孩子在这种家庭教育的模式和环境中成长,缺乏意志的磨练和独立生活能力;由于忙工作,忙生意把孩子托管在亲友处,这样也给孩子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带来许多缺失,这些孩子大多缺乏自信、都性格抑郁,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
原本可以自己做的小事情,还要父母代劳,就会弱化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事事都不动脑筋,不愿意或不会自己亲自动手去完成,长期处于这种依赖的生活环境之中,必然会形成依赖心理。这些孩子也使家长们感到头疼,部分家长也常常对孩子进行训斥甚至打骂。其结果是,孩子对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一周的调查表明,一年级的学生有80%的学生不会叠被子、60%的学生要家长协助穿衣和洗脸、40%的学生没有刷牙的习惯、70%的学生在家从不打扫卫生……我们班的部分孩子,这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缺乏,必然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带来隐忧。
二、形成孩子自理能力低下的原因
生活自理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孩子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经过细心观察,多方面了解,孩子自理能力低下,有以下原因: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2、孩子没有掌握基本的自理方法。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万般宠爱,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时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不动脑筋、畏缩,父母看到这种情况不是去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必然缺少锻炼的机会。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途径
让学生做到生活自理,就必须教会生活自理的技巧,懂得生活自理的方法。学不会生活自理的技巧,即使孩子有了自理意识,也不能够把日常生活自理好,所以要让孩子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和技巧。
(一)小事做起,重点细化
1、生活饮食方面
从孩子们吃饭的细节,每天只抓实一个重点进行训练。
星期 | 星期一 | 星期二 | 星期三 | 星期四 | 星期五 | 周末 |
训练重点 | 吃饭不说话 | 细嚼慢咽 | 不挑食 | 摆放餐盘轻拿轻放 | 一周一总结 | 与班主任交流, 把一周的情况写在家长信上,请家长巩固督促 |
2、料理自己的生活事务,整理自己的衣被
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们,自己虽然对他们生活指导工作很有信心,一天的手把手的教育指导,孩子们虽然懂得很多;却什么都不会做。于是我自己重新设计安排工作流程步骤,开学的第一周,把所有的大课间用来安排孩子自理方面的内容,从简单的整理衣被开始。
教他们叠衣被的时候,自己采取先讲解基本要求和整理的先后顺序,然后就让他们亲自实践这些规范性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让孩子自己叠衣被我都尽量让孩子自己动力手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我要告诉他把衣服叠平整、每个角都是直角的一些具体方法。
3、教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孩子做到生活自理,必须明白生活自理的方法。只要通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渐渐地才会掌握这一方法的技巧。
(二)榜样示范,严格要求
让自理能力、独立意识较强的孩子参与内务检查。检查午休情况、检查用餐挑食情况,还有衣柜小管理员,小路队长。让爱动脑、勤动手的学生做“优秀指导老师”例如:叠被子老师、洗澡小老师、系鞋带小老师。让生活习惯好的学生作为榜样带动生活习惯差的学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鼓励。
(三)付出爱心,持之以恒
教师是爱心的摇篮。教师只有对学生有爱心,才能精心地去培育学生,教好学生。
1、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由于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每个孩子的要求有所区别。自理能力较强的孩子就以较高水平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就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耐心细致并给予帮助指导。
小华(花名)是一个生活自理极差的孩子,刚上一年级时不会穿衣服,扣子总是扣错,有时还把衣服穿反,一个月的集体训练之后还是老样子,针对他的这种现象,我在安排好其他孩子们休息后,我每天抽出十分钟的时间耐心地教他正确的方法,在教他之前我总是先做示范,他明白后,让他自己亲身体验,自己动手穿衣服;让他穿在身上之后手把手的教他扣纽扣,在我耐心的帮助之下,这孩子在一个星期后总算学会穿衣。但不断反复,还得继续巩固加强。
如果教师对待学生积极热情,关怀备至,充满爱心,学生也会有相应的理解,亲近教师,教育效果就会很理想。反之,教师对待学生消极冷漠,不闻不问,学生也会相应地以成见对待教师,疏远教师,这样,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能以浓厚的感情,诚挚的爱心与学生结成良好的师生友谊,这是教育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2、遵循孩子成长规律的教导
一、二年级是孩子换牙的阶段,于是在生活指导课《牙齿,我的好朋友》中,我指导孩子们认识牙齿、正确刷牙的方法、保护牙齿的卫生知识,通过示范让孩子明白刷牙的重要好处。同时还根据班里的情况开展了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生活指导课。
如:“怎么吃饭有利健康”、“本领知多少”、“安全用水用电”、“手上有多少细菌”。孩子们在这样的生活指导课中,学到了很多生活常识,学会很多自己处理问题的本领。
(四)活动育人,比赛促进
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促进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创造机遇,鼓励竞争,低段学生年纪虽小,但适当的竞争对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的未来成功却很有必要!只要符合低段学生年龄的规律,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自己能做,相互竞争!
比如;叠被子、叠衣服比赛,比比谁叠得又快又漂亮;穿衣服谁最美,在餐厅谁的餐盘最干净等。针对孩子们天真活泼喜爱娱乐的特点,自己又增添了一些关于自理方面的游戏竟赛活动,不如拨豆比赛小游戏等。
要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我们生活教师在工作中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学习并掌握《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与孩子的生活与交流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自觉地提高自己科学育人的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知易行难。培养孩子生活自理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长、老师的督促,更需要良好环境的熏陶。只要我们找准方法,常抓不懈,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一个个有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有能力适应独立生活环境的孩子。
本文摘自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新学校行动计划”教师论坛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