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在教育实践的沃土中诞生
教育家,在教育实践的沃土中诞生
—魏书生、李希贵教育实践与思想比较
提到中国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李希贵是不能不说的两位。他们都没有接受过很系统、很精深的专业教育。工作前,魏书生只有初中毕业,李希贵是高中毕业,开始从教的都不是重点中学,瘦削的身躯、略偏内敛的个性似乎在哪都该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可就是凭靠着这点“家底”,他们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教育奇迹,从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成长为全国著名的教育家。从一棵地地道道的小草,茁壮为教育大地上名副其实的参天大树。从两位教育家的成长历程考察发现,他们在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等诸方面极其相似。笔者拟从以下六个方面试做阐释。
一、“半路出家”,在社会的熔炉里炼就“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慧眼
有意思的是,两位教育家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站都不是学校,他们从教之前都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魏书生16岁初中毕业,18岁到辽宁省盘锦地区新建农场当下乡知识青年,一年后在农场的红旗小学做民办教育,21岁到盘锦电机厂工作,28岁到中学任教初中语文,这才开始了真正意义的教育生涯。李希贵1974年读高中,毕业后到公社的建筑队当了会计,1980年12月大专毕业,到山东省高密县第四中学任教高中语文,教学生涯从此开始。
从时间上看,魏书生1966年初中毕业,正值“文革”开始,1978年到中学任教,“文革”刚结束两年,也就是说,他的前期工作正是在漫长的“十年”中度过的。那十年,他历经了人妖不分、黑白颠倒的腥风血雨,他无奈地蜷缩于社会的一隅,以一腔热血和倔强的良知试图改造那个时代,他的“共产主义实验县”只能在漫漫长夜中化为泡影。1974年,因其“尊孔”及否定文化大革命而受到批判,被工厂停职检查一年之久。“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魏书生就在用这“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寻找民主。专著《谈改造世界观》《谈工作方法》就是他寻找光明的沉重的思考,可惜当时没能出版。这段历史是魏书生教育生涯的“炼狱”,在这里他炼成了“金睛火眼”,所以他的教育思想才会如此的博大精深,才会有如此厚重的哲学色彩,才会有如此清新的民主气息。与其说这段岁月是魏书生的人生苦难,毋宁说是教育的财富。李希贵则幸运了许多。1976年高中毕业后,“文革”正好结束,那段灰色的历史对他可能没有留下什么直接的伤痕。他的生活应该是“阳光”了许多,但这没有“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浅化他教育思想的精深,其广赡的思维直面教育现实,包括做建筑队会计时的“成本”意识都滋养了他的教育思想。
总之,在两位教育家教育思想形成的初期,是社会这个鲜活的生活课堂给了他们立体看教育的可能。他们立足于社会生活的战略高度,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感受着教育,思考着教育,思考的触须绵延于四野八荒,宇宙人寰,教育在他们的眼中,宛如一道微缩了的景观,任凭他们自由“圈点”。这一宏观思考串联起他们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个微观层面,而每一个层面又是一个相对宏大的世界,社会的溶炉炼就了他们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的独特慧眼。
二、嗜书如命,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教育改革的营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已成尽人皆知的共识,学生时代,心无旁鹜,埋起头来一心读书也许比较普遍,若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读书确非易事。但魏书生、李希贵做到了。
魏书生是个真正的读书人。他30岁才考虑婚姻问题,别人问他择偶的标准,他只想到一个“支持我看书”!魏书生认为:就如同一个没有饭吃的人会浑身无力一样,一个没有书读的人,必然要灵魂干瘪,精神萎缩。在“文革”那动乱的年代,他到农村插队,仍然坚持读书,相信读书没有错。多年来,他广泛涉猎了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等,系统地研读了孔子、墨子、孟子、朱熹、梁启超、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夸美纽斯、赞可夫、皮亚杰等人的著作。这些阅读为他的教学改革加足了燃料,蓄足了动力。
李希贵认为,他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他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他顿悟了教育;教育,使他顿悟了人生。在他刚满3岁时,爷爷就开始教他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爷爷告诉他,书,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它比金钱、粮食都重要。爷爷虽不懂教育,但他不经意间表达出的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对书籍的发自心灵深处的珍惜,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为他播下了热爱读书、热爱文化的种子。读大学时,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他还经常请求管理图书的老师提供方便,把他锁在图书馆中读书,一读就是一整天。
不管是在校上学,还是在企业工作;不管在一线做语文教师,还是身居局长之位,两位教育家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地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他们的心灵,为他们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
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两位教育家如此“疯狂”地读书呢?除了责任和爱好,恐怕不会有更为恰当的解释了。强烈的事业使命感,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决定了他们不会放过任何读书的机会。只有自己成长为精神的富有者,才有能力和可能给他人以精神的滋养。退而言之,“读书齐身”素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倡导,“书卷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人生境界的高低往往是由其浸润的文化因子的多寡决定的。作为一名平常人,他们都有一颗平常心,正因为安于平常,他们才真正地远离了浮躁,真正地潜下了心来,不管工作有多忙,不管尘世多喧嚣,始终养我浩然气,读我圣贤书。这是何等清高的人生境界啊!不管他们身在何处,这份清高皆如幽幽香茗,伴其芬芳。读书至此境界,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