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刘义青老师在海珠区教研会上作名著阅读经验报告
高中部刘义青老师在海珠区教研会上作名著阅读经验报告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高中部宣传组
2009年4月2日,在41中举行的海珠区高一语文教研会上,我校高中部语文组刘义青老师作了题为《名著阅读辅导经验交流报告》,得到了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高一语文中心组有关领导的好评和与会老师的高看。
2009年度广州市“高一级文学名著阅读竞赛”海珠区初赛中,我校高一年级取得了平均分、进决率、一等奖比率等多项指标全区第一的好成绩,区教育发展中心的廖志文部长由衷地说:“北大附中考得非常好!”,并特邀名著阅读辅导老师刘义青在第八周星期四于41中举行的区教研会上作专题经验报告,时间要求30分钟。
“广州市高一级文学名著阅读竞赛”,是应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书香羊城”系列活动的要求,由广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之一,目的是“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我校高一年级学生共参加三届比赛,所取得的成绩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年更是引起了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有关领导的重视和兄弟学校关注。这充分表现了高中部的三个“极强能力”,有力地见证了我校教师的综合实力,和学生素质教育的成功。
附:刘义青老师报告。
名著阅读辅导经验交流报告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刘义青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叫刘义青,是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受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廖志文老师的委派,代表我校高一语文备课组,就刚刚结束的“广州市高一级名著阅读竞赛”海珠区初赛情况,谈谈我校的一些辅导做法。题目上是“经验交流”,实在也算不上什么经验谈,因为对比其它兄弟学校的经验和已有的成绩,我校的这些确实是逊色得很。所以,最多只能说是“一些做法”。在此庄严的场合中提出来,实在只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于会后多多指教。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我校的做法”。
一、我校的参赛情况回放。
自2007年至今,我北大附中高一级学生共参加了三届“名著阅读竞赛”活动。这三届比赛的情况和成绩如下:
2007年,海珠区初赛,我校6名学生参加,取得一等奖1人(王璐),二等奖2人(廉婕、刘唏),三等奖1人(杜梦婷)的成绩。其中一、二等奖的3人参加了市里决赛,取得三等奖1人(刘唏),鼓励奖1人(王璐)。
2008年,我校是6名同学参加区赛,取得二等奖1人(李哲绮)、三等奖1人(夏楠)的成绩。并且,李哲绮同学参加市赛,得了三等奖。
2009 年,我校是8名同学参加海珠区初赛,结果是,5人进决赛,多项指标全区第一。
(具体见表一)
参赛年度 | 参加区赛名额 | 区赛得奖情况 | 参加市赛情况 | ||
一等奖 | 二等奖 | 三等奖 | |||
2007年度 | 6 | 1(王璐) | 2(廉婕、刘唏) | 1(杜梦婷) | 三等奖1(刘唏) 纪念奖1(王璐) |
2008年度 | 6 | 无 | 1(李哲绮) | 1(夏楠) | 三等奖1(李哲绮) |
2009年度 | 8 | 3(吴家如、严阅、陈重儒) | 2(赵家明、刘思炜) | 5人参加市决赛 |
我校高中部教务处赵萍主任高兴地说:“今年是考得最好的一次。”
廖志文部长赞叹地说:“北大附中考得非常好!”
仅仅是这点成绩和资本,而得享如此殊荣:在这里“大放厥词”,实在是不好意思得很。
二、“研究性学习”,带动名著阅读。
我校历来重视“研究性学习”。建校六年来,我高中部的“研究性学习”已形成一道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的亮丽风景,得到学部和总校的充分肯定。以此为契机,名著阅读也常常被学科组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畴中,鼓励学生不但要看名著,还要研读、研讨、研究名著。
在此要求下,历届高一学生自进校之日起,即能自觉主动地从寻找名著、购买名著开始,发展到自觉阅读名著,做名著阅读笔记,形成阅读小组、研讨小组,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涌现了一批批读名著的爱好者、积极分子和先进小组、优秀班级,为参加名著阅读竞赛活动蓄积了人才。
三、“选修课”安排,促进名著阅读。
自2008年下学期开始,学校实行教学改革,特意开设了“选修课”,结合课程特点设置了十几项选修课程,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选余地和自主空间。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根据自己以后的专业选择和发展方向,可以自行选择那每星期两个课时的选修课。
高一语文选修课是以“百家讲坛”为主打、以阅读名著为主攻向的“名著阅读欣赏”课,因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集观赏性、趣味性、人文性、国际性为一体,而吸引了大量的学生选报。为避免“人满为患”,我们只好设置“关卡”,挑选有阅读基础、阅读能力、阅读量大的学生入围。保证了“名著阅读课”学生的数量和质量。
四、辅导教师厚积薄发,为名著阅读蓄势。
我在北大附中工作了三年,承蒙语文教研组错爱,从2007年就涉足“高一级名著阅读竞赛”的培训任务。
2007年,我是参与培训工作。2008年,我是具体负责培训。2009年,我全力负责名著阅读培训任务。
连续三年的高一语文教学,让我收获了很多,其中就有:(1)我可以详细地研究必修一、二、三、四的教材和教法;(2)我可以系统地搜集整理名著阅读资料。
我的名著阅读资料系统而详尽,它分为影像和文字两大类。影像类又分为百家讲坛、影视剧集,具体到各大名著、各名著中的每个人物点评。文字资料类详细分为:《红楼梦》专题、《三国演义》专题、《水浒传》专题、《西游记》专题、鲁迅专题、郭沫若专题、矛盾专题、巴金专题、老舍专题、冰心专题、钱钟书专题、沈从文专题、《史记》专题、《论语》专题、莎士比亚专题、巴尔扎克专题、莫泊桑专题、泰戈尔专题、普希金专题、试卷专题等等。
这可是我的“名著仓库”,为我的辅导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学生自觉主动,为名著阅读添翼。
高一年级学生一入校,在向他们交代任务、讲解事宜、介绍方法的同时,我一定会告诉他们:高一年级阶段有一个全市性的比赛,那就是“广州市高一年级名著阅读竞赛”,必读名著是:
1、古代:《史记》、《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2、现代:鲁迅(《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郭沫若(《女神》)、沈从文(《边城》《湘西之行》)、钱钟书(《围城》《写在人生边上》)、巴金(《家》)、朱自清散文。
3、外国: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巴尔扎克(《守财奴》)、托尔斯泰(《复活》《安娜》、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泰戈尔(《飞鸟集》)、普希金(诗集)
这个书目早在2006年下学期,唐吉民老师就已经公诸于众了。至今已四年,我就跟我的学生布置了四年了。我校的高一学生在开学的第一、二周两个星期六星期天,周末语文作业就是:添置《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借阅或购买上列名著。两个星期卖不齐全,四个星期内一定要全部买到,通知家长配合,要求每个人都有书读。
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名著阅读比赛内容已经远远不是这些篇目和范围了。要想在比赛中有所突破,关键还是在平时的培训。
六、以选修课为阵地,实施有效培训。
我校的选修课时间安排,是制度化、常规化的授课,每周两节。我就以这每星期的两节课为主阵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培训。
在此之前,尽管一再要求学生们买书、看书、做读书笔记,可仔细一了解、调查之后才发现,真正持之以恒地看了名著、看了几本名著的实在是极少数,最多也就那么两三个就了不得了。看卡通书、漫画书、小人书、口袋书及其它乱七八糟书的到很多。
要想依仗学生自己去看名著来应付竞赛考试,几乎是没指望的了。再说,看完一部名著也不是三两天就能完成的,以我们学生的这种水平和素质,没有个把月是啃不完的。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原著,学生们无法读通、没法读懂啊。看得懂外国名著的就更少了,《鲁宾逊漂流记》、《老人与海》还有人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泰戈尔等人的就没法看了。
只有培训才能达到效果了。培训是从上学期开始的,我采取的是步步为营、稳抓稳打、细水长流、学必有得的策略,我校的教育理念中有“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掌握一点点”,就是这样。以试卷的形式,将一部部名著分化瓦解、化整为零,让学生们“分而食之”。先从大家最感兴趣的《水浒传》开始,从回目、作者及文史知识,到108将姓名及绰号、主要人物及经典故事情节等,结合百家讲坛和影视资料,双管齐下。
《三国演义》的学习也从回目开始,按照魏、蜀、吴三国理清人物、将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分类把握。
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最难,《西游记》最简,方法大体一样。
其他如《家》、《边城》、《围成》、《子夜》、《骆驼祥子》等则从作者、内容简介、经典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等入手。
相对来说,外国名著要抽象而陌生得多,没法阅读原著,也只有一个法子,用试卷的形式一一肢解开来,逐一了解。
不贪多、不求快,每天一部,部部过关,讲练结合,影视资料齐上阵,争取有印象,让学生有兴趣能主动的看资料。
七、以研究试卷为突破,探求答题技巧。
分化肢解原著,只是简略而感性地了解名著。要想适应竞赛,必须研究竞赛试卷和题型特点,想出最佳解题技巧,以达到有效得分。
2007年初赛试卷题型搭配:
(具体见表二)
题型 | 2007年初赛试卷 |
一、选择(25小题,50分) | 1、2《论语》,3《史记》,4、5《三国》6、7、8、9、10《红楼》,11《呐喊》,12《围成》,13《家》,14泰戈尔,15、16莎士比亚,17、18、19托尔斯泰,20、21、22莫泊桑,23普希金,24梵高,25罗曼罗兰 |
二、阅读分析(50分) | (一)《家》(25分)26、27、28三个小题 (二)《红》“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段(25分)29、30、31(分析王熙凤形象) |
三、鉴赏性阅读(40分) | 32、《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段(25分) (1)分析诸葛亮张昭形象特点(2)赏析诸葛亮的论辩技巧 33、《围城》语言艺术赏析。(15分) |
四、批判性阅读(30分) | 34、林黛玉之死的设计(15分) 35、列举诸葛亮的两点失误,并谈看法。(15分) |
五、表达与交流(30分) | 36、对联(8分) 37、将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或情节串缀成开场白 38.仿写句子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各写一段话(12分) |
2008年初赛试卷题型搭配:
(具体见表三)
一、选择(15小题,30分) | 1《论语》,2《史记》,3、4、5各种文史知识,6《三国》,7《红楼》,8、9文史知识,10《围成》,11鲁迅,12文史知识,13、14、15外国作家作品 |
二、阅读分析(40分) | (一)《边城》(15分)16、分析杨马兵(6分)17、分析结局(9分) (二)《红楼》“宝玉挨打”段(25分) 18.贾政打宝玉的动机,说明理由。(5分)19.贾政打宝玉的过程环节(8分) 20.王夫人与贾母的表现(12分) |
三、鉴赏阅读(30分) | 《三国演义》“官渡之战”(20分) 21、分析曹操的形象特点(8分)22、袁绍与曹操在用人方面不同(12分)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0分) 23、感觉到作者所认为的“幸福”(4分)24、认为作者海子是一个幸福的人吗(6分) |
四、批判性阅读(30分) | 25、评判关羽的“义”(18分) 26、80后作品与传统名著(12分) |
五、表达与交流(20分) | 27、(8分) 28、(6分)29、(6分)都为仿写句子 |
2008年决赛试卷题型搭配:
(具体见附表四)
一、选择 (25小题,50分) | 1、2诸子百家,3《诗经》,4《楚辞》,5《史记》,6元曲,7《水浒传》, 8《三国》,9《红楼》,10、11名著人物综合,12鲁迅,13郭沫若, 14现代作家作品,15巴金《家》,16、17、18外国名著综合,19、20莎士比亚,21巴尔扎克22外国文学常识,23托尔斯泰,24、25中外综合 |
二、阅读分析 (50分) | (一)《边城》(25分)26、翠翠为什么凄凉(10分) 27、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并举出例子(15分) |
(二)《红楼梦》(25分)28、凤姐精明机智的性格(10分) 29、刘姥姥逗众人开心,及其性格特点(15分) | |
三、综合阅读 (40分) | 30、关羽单刀赴会,《三国演义》与《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上不同(20分) 31、对比《资治通鉴》小说《三国演义》,改变效果(20分) |
四、批判阅读(30分) | 32、刘备真仁还是假义(15分)33、鲁迅《呐喊》过时(15分) |
五、表达交流(30分) | 34(10分)仿写 35(10分)名著人物串对联36(10分)为名著广告 |
经过题型对比,有了很多发现和解题对策:
(1)《论语》和《史记》是没法复习的,只有靠平时老师传授和学生积累。
(2)《诗经》《楚辞》及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史知识越来越多。
(3)当代作家内容多起来了。
(4)各种阅读大都集中在四大名著和《边城》、《围成》、《家》里面。
(5)批判性阅读大多关注那些文学名人。
(6)表达交流题,以仿写为最多。
(7)不要纠缠于选择题。选择题有把握的就快速解决,没把握的就猜或放过,不要花太多精力和时间了。
(8)留足时间解决后面的阅读、分析、评判和表达题,这些题分值高,总有话可写,写了总能得分。
八、送考途中,让学生兴奋起来。
三年来的每次初赛、决赛都是安排在下午,学生们的午休已形成习惯,从学校赶赴考试地点,势必影响了正常的午休。因此,在赶赴途中有很多学生肯定是昏昏沉沉,补充睡眠的。
三年来,我每次都参与送考。我的做法是,在送考的车上,让同学们积极发言,踊跃猜题,猜阅读题出自哪里,猜分析的人物、批判的人物是哪位,猜表达与交流是什么题型,等。总之,要让学生兴奋起来,提前进入应考状态。
在车上猜题,很有效果。2008年送考时,我们就猜到了那个“批判性阅读题”,考关羽;今年送考时,我们猜到了诸葛亮、宋江等人必考。
各位同仁,我校的这些做法,实在不算什么。现在有点进步,纯属偶然和碰巧。我今天的“班门弄斧”,如能对各位有点帮助,也是对我的莫大安慰了。
谢谢大家!谢谢廖部长!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