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系列活动扎实开展
狠抓课堂教学研究扎实推进有效教学
新学期开始以来,小学部认真践行雷校长“得课堂者得天下”的教学理念,遵循“四重一主”教学原则,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强化教师专业发展,转变课堂教学观念,理直气壮抓质量,聚精会神抓课堂,奋力打造精品课堂,扎实推进有效教学。本学期小学部的课堂教学研究突出了“全员性、人文性、针对性、有效性、研究性、创造性、反思性”的特点。
一、全员性
小学部目前有86名教师,其中行政人员4名,专任教师82名。本学期的课堂教学研究采用竞赛形式,以赛促学,以学促研。学部要求人人均上公开课,具体分为三个层面:新教师上汇报课,一般教师上研究课,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上示范课。其中,14名新教师既上汇报课,又上研究课。
在赛课活动中,同教研组老师们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研究氛围已蔚然成风。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这次课堂研究活动中,还进行了教师板书设计比赛,作为教师基本功的专项评比,以突出板书在一堂课中的地位。
二、人文性
在这次研究课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展现出了较为深厚的教学功底,充满激情的教学智慧,富有创意的教学艺术。教师们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的“精、气、神”让人称道,可谓精力充沛、气质不凡、神采飞扬,以高雅的教态、智慧的语言、激励的评价,让课堂人文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心灵。学生乐学善思,主体性得到尊重。如吕涯、甄敏、孙敬婕、李晋雯、梁腾芳、李梅、甄敏、陈秋华等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都充分的体现了人文性。
三、针对性
一是教学内容简约。“西瓜芝麻都想要”,力求教学面面俱到的课堂,是我们这次努力摒弃的原则之一。要求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做到三个不教: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暂时不教,留待将来教。如王崴、杨文君、詹瑞芬、符聪、苏小莉等老师教学内容上的处理,都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是教学目标简约。目标过多的课堂,只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目标的达成度反而较低。我们明确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教学时间的限制,所以目标必须实际、科学,既要量化,更要简约。如谭红梅、罗艳云、黄丹丹、徐龙剑、潘菲、李彪、丁小庆、文静等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目标明确,简化清晰。
三是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方法是一种策略性知识,是智力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既符合教材的要求,与教材的内容和谐,又立足学生的发展。如张兰、赵彦、陈震、张东平、张吉玲、雷永国、富英华、蓝秋萍等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是教学手段多样。每个老师都结合教学内容,尽量合理的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曹健霞、唐春霞、马晓虹、童君、向羚嘉、张继红等老师的多媒体设计与运用,都恰到好处,使课堂教学达到了最优化。
四、有效性
为了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部本学期加强了“青年教师校本培训”,采取了师徒结对、班主任论坛、教师报告团、教科研培训、听观摩课、上汇报课、教学比赛等培训方式,实现取长补短,互相融合,既促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管理能力的增强,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也使骨干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本次课堂教学研究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主导的有效性。老师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创设良好情境,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指向,促进建构新知,指导学习反馈。如语文组的刘志勇、牛丽红、王林同、汪惠兰等老师的研究课都很好的体现了“牵而弗导,开而弗达”这一特点。
二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教师们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王育辉、覃宇鹏、詹瑞芬、蓝秋萍、林莉等老师的英语口语交际练习。
三是问题意识的有效性。课堂以问题为驱动,启迪思维,探索教学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如贺新元、李春城、杜小利、曾敏、储小颖等老师语文课中的问题设计。
四是关注全体的有效性。老师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关注最后一名学生。他们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整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都高度关注。如李迎春、吴溯凌、镇咸才、李颖倩、赵雯静、张志红等老师的课堂教学,都面向全体学生。
五、研究性
这次课堂教学研究,紧紧围绕学部的《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方略研究》《小学课堂目标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研究》两个课题,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教师们针对“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自主合作学习研究”、“学生的参与意识研究”、“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方略研究”。要求教师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全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实施、创造“科学、民主、高效”课堂为重点,以“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为评价要点,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增强了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研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瓶颈性的问题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能够找准并抓住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一般能产生出真正有效的科研成果。这次课堂教学研究,老师们都有比较清晰的问题意识,教学中明确指向一个问题,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王建平老师突出对学生空间观念能力的培养,包新云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贺光艳老师的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吴莲花老师的自主合作学习研究,蔡红利、胡玉娟、朱庆敏老师的发散思维训练,等等。
六、创新性
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在创新的课堂里,学生的生命才是灵动的。在这次教学研讨中,老师们的课堂观念和教学模式在不断创新,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课堂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许多教师努力实践新课程,大胆的处理教材,不因循守旧,不墨守陈规。他们善于抓住热点问题,从理论上阐述,从内容上革新,从方法上指导,把最新的信息引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社会责任感,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如李旭、刘佳等老师的英语情景教学,江红梅老师的语文思维拓展训练、王宝莲老师的花钟板书设计、朱淑芳老师的趣味识字教学、范鸿飞老师的作文想象训练,陈军、董礼炎、熊国娟等老师的“跳出数学教数学”理念,刘希云、付新星老师的科学探究性实验课,周丽娟老师的音乐唱游模式研究,都注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七、反思性
小学部主任助理王维容在谈到这次课堂教学探讨的体会时,或许能从一个侧面对老师们的反思做一个诠释。他说: “本学期老师们的研究课,我都认真去学习了,我的突出感受有以下三点:
一是研究氛围浓郁。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部,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老师们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老师们相互听评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是研究主题鲜明。课堂的研究点很多,这次研究活动围绕课题,开展行动研究,突出一个重点,非常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语文科的6位备课组长研究“新思路作文”教学,一二年级语文老师研究“有效识字写字”教学,其他语文老师研究“主动学习积极性”策略。分别形成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广和运用。
三是学生有效学习。学生的学习就是要让他们变成很多方法的主人,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注重方法指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将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适度的探究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个体差异问题,帮助每一个学生取得成功。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他也指出,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是“缺乏深究教材”、“缺乏鲜明个性”、“缺乏思维深度的有效训练”等,希望老师们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关注教学的设计与改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