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月感悟一:认识决定收获
第一轮研讨月活动暂告一段落,两个多月的辛苦与付出,带给我们并不仅仅是忙碌,而是忙碌之余的种种充实与快乐!在这旷日持久的教育活动中,绝大多数老师深有收获,深有感悟,但各不相同。收获的多少,感悟之深浅,或许都在于对活动的认识与理解。
不少老师说,下次做研究课,一定让我来承担。也有老师说,这么多人指导自己,不进步才怪呢!做研究课,有人比喻说“脱皮运动”,也有人风趣地说“我就喜欢挨批”,其实做研究课并不一定就是挨批受评。事实上,大家一直都认为无论如何都是主讲教师受益最大,谁参与最多谁出力最大谁最得益,似乎也合情合理。
可是,周围参加的人会不会更有收获呢?这其实取决于我们对活动的设计与心态!当我们把目标定位在人人平等参与,共同研究,整体进步时,我们就已经找到了一条更加适合我们这一群体的设计。
研讨月中不少教研组尝试进行“平行式集体备课”,人人设计教案,人人说课,人人谈收获,讲究的是平等参与,互相启发,每个人的学习在群体中都有着各自主要的价值和作用。听课时,人人有不同的观察、研究的侧重点和任务,每个人不再是孤立的评判者,课堂上的“看客”,而是与上课者、其他听课者并肩作战、和衷共济的合作者、研究者,这种自觉把自己放入到“共同学习场”的行为和角色,更能使得自己悟到更多,更主动投入。
评课时,不再是这不好那不好,也绝非纯粹在卖弄个人学问,或炫耀个人高见与才华,而是“假如我上这课的话我会……”“关于这点我们已经考虑了,但为什么还会这样?”等等自己永远“在场”所提供的建设性意见,恰恰能让自己看得更清楚、学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合作者、平等参与的设计与行动,体现的是现代人学习的良好心态,最能赢得他人信任而使自己最有收获。认识在于立场的转变,在于积极的心态暗示!
研讨月绝非场面热闹,而是在于过程中的真实参与和体验感悟。研究课从“选题、备课、上课、评课、反思、总结”六要素进行,紧要的是形成的规范,还是真实的认识和贯彻?事实上这环环相扣、贴近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并结合科研思路进行的学习和研究,已经把自己带进了实践者更是研究者的角色,从实践中来,从实际中学会锻炼,以积极娴熟的研究指导日常教学。在研究中提高的是教学能力还有研究水平,在共同学习中个人成长会更快!
认识到了,自己就能进步;理解深刻了,集体就能受益!
认识在于能力发挥,在于心态调整;认识也需要历练,在学习和实践中加深理解。认识不够不要紧,最怕的是还未开始自己就已经提前结束了!在实践中,往往重要的不仅仅是努力程度如何,而是是否真正地认识到了。认识到了就会有收获,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获的多与少!
相关联接: 研讨月感悟二:行动最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