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月”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
从去年十月份开始的全校性的教学研讨月活动,到今年的一月初基本结束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全校上下按照校长的统一部署,各学部、各教研组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研究课的“六步骤”要求,师生广泛参与,着力于课堂教学,着眼于队伍建设,学校推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纲要》、校长亲自抓这项工作写了《关于强化“课堂教学研讨月”实效性的几点意见》。以全校研究课为载体,在校长的亲自组织和精心指导下,各学部、各教研组严格按照“选题、备课、上课、评课、反思、总结”六步骤要求,各教研组团结广大教师,集全组之力,面向全校共推出了21节研究课(其中小学9节、初中、高中各6节)。各学科、各学部相互借鉴、交流合作,省市区教研员、兄弟学校同行共31人到校指导或观摩,全校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研讨月活动有力提升了全校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各位干部特别是教研组长、主管主任得到了有效的培训和锻炼,涌现出相当数量的优质课堂,体现了“不求完美、但求突破”、“重结果、更重过程”、“步步是研究,段段有成果”、“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特点,取得了突出的教研效果,得到了省市区教研员高度的认可和赏识。真正达到了“一项工作、多向成果”的成果最大化。
教学研讨月“着眼于队伍建设、着力于课堂教学”。在队伍建设方面,研讨月活动优化了干部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本总结只想从队伍建设方面思考一下教学研讨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促进。
(一)干部的作风的优化。
1、“落实”的作风进一步强化。
雷校长提出研究课“选题、备课、上课、评课、反思、总结”等六步骤,而对每一步骤,都亲自抓,并在校园协同办公网上发表了《关于强化“课堂教学研讨月”实效性的几点意见》,提出了五点措施,后又要求“高标准总结提升 ”,在“课堂教学研讨月”活动中,对主管校长、教学主任、教研组长、研究课主讲教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完成任务的保障措施,以及检查考核评价的办法与指标,有整体要求,有阶段检查,有最后总结和评奖,亲自抓组长的中期交流、抓主讲教师、教研组长体会交流和成果展示,具体而扎实,这本身就为“将‘落实’进行到底树立了典范。使我们知道了怎样抓落实。
按照校长思路的引领、措施的引领、方法的引领,考核的督促,各级干部不只是说一说,布置一下,而是一抓到底,以高中部为例,高中部在选题、选人、制定方案阶段,我们发现有的教研组不是很用心,就和赵主任一起个别督促,和组长商量怎么确定研究点,怎么写方案。由于准备充分,保证了这一阶段的认真落实,表现在,准备阶段组长汇报会高中部几位教研组长汇报的高质量。又比如上课和评课阶段,赵主任动员与考勤相结合,保证了听评课教师的全员性,成果提升的全面性,从而落实“成果最大化”。总结阶段,作课教师的发言、教研组长的发言都经过动员、写稿、试讲、反复修改,保证了总结、提升和发言的较高水平。落实了“高标准总结提升 ”。
落实是一种文化,中国缺少这种文化。《细节决定成败》一书说,“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在教学研讨月中,雷校长一步一步领着我们建设“落实”这种文化,培养了我们干部把“落实进行到底”的作风。
2、“深入”的作风进一步深化
干部深入第一线,密切干群关系是干部作风的基本要求。四年多的培养,我们已经养成了深入实践的习惯,表现在:一巡视,二深入(教研组、年级组、课堂),三参与(教科研活动,学生活动),四兼课。这次教学研讨月,干部和教研组长、教师一起备课、说课、听课、评课、总结,一起学习教育理论,一起与专家交流和提高,干群更关系密切了。不少干部深入抓“点”:比如高中部,杨新文主任、万里霜主任抓了理科综合组,从课题的确定到每一次试讲、修改都参与指导,和教研组长一起,保证了研究的实效和课堂的高效。赵萍主任参与英语教研组的备课和研究,英语组的研究课也达到了优质。我本人全程参加了高中数学组、语文组的全程研究,抓了数学语文这两个组的“点”,“典型引路”,就有了推动全局的本钱。我本人参加了高中所有研究课的听课、评课,参加了小学、初中部分课的听课评课,面上情况有了基本掌握。配合校长发挥“差异”这一资源,促进各学部、各教研组间的“比学赶帮”,推动全校整体效果的提高。“深入实际”这个作风,我们所有的干部,都得到了深化。
3、“上下一致”协调统一的作风进一步优化。
教学研讨月,时间长,步骤多,协调统一很重要。要把学校要求的每一步骤都要落实,我们干部就必须保持上下一致。各级干部都当“加速器”,不当“绝缘板”。比如,这次总结交流会,12月31日,高中部看到校园网上安排课1月4日、5日的任课教师和教研组长的交流会,马上召集有关人员开会,让他们在元旦3天假期,做好发言准备。元旦期间教研组长把水平比较高总结发到了网上。
在层级管理的体制下,上下一致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这次教学研讨月活动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优化,和谐的团队进一步形成。
4、校长“目标清晰化、过程精细化、成果最大化”的思路引领,变成干部的行动。保证了教学研讨月“步步是研究,段段有成果”
干部作风的建设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教学研讨月,干部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
(二)教师的教风的优化
1、“开放”使教研组长队伍成长
系统科学认为,一个系统只有是开放的、有涨落的、远离平衡态的,才能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总是在与别人的交往中,评价自己,定位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教学研讨月各教研组都在“强化理论学习,加强教育科研,与专家学者为伍,努力展示成果”。这四句话都是在讲开放、讲与别人交往。在开放的状态下,在不断研究中,教研组长的队伍有了质的提高。
强化理论学习,首先是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和评课的任务驱动,使组长们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研究教材中的单元提示、课后练习等各种信息,与新课程的专家、教材编写专家交流思想。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标准备课、上课和评课。各位组长课程改革意识和行动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有不少组长强化了读书。初中理科综合组组长熊忠宏老师学习了周彬博士的《教师权威怎样从沦陷走向夯实?》的文章。文章说,在“生尊师卑”的年代,教师为了搞好教育教学,首先得讨好学生,其次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敬畏之情,最后才是开展教育教学。于是,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能力。首先得在理论上认识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得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然后还需要充实自己的知识与智慧,让学生对自己有敬畏之情;最后,还得用自己所教的知识吸引学生,用自己的授课艺术感染学生。只有此时,教师才会发现,教育教学能力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他用这一“面对现实”的观点和危机意识强化教研组参加教学研讨月的重要和必要,组织全组开展好活动,组织全组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艺术。
加强教育科研,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是研究,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是建模。教育建模是教育科研的重要方法。加强教育科研,把学到的新课程理论来指导其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高中理科综合组构建了“案例探究教学模式”、高中数学组构建了“讲练结合教学模式”、初中和高中文科综合组构建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构建,上有我校“创设施和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符合我们的学生实际。
与专家学者为伍,这次,我校进行的“教学研讨月”活动,雷校长要求,各教研组必须请省市区教研员、请专家来校指导,学校出讲课费。研究课以专家学者为伍,研究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这次活动,光高中部就请了师生市区教研员6人,来校指导11次,并建立了长久的联系,加快了教学本土化进程。这些教研员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理论的高度,站在多重实践的高度,指导课堂教学。比如小学部音乐课。我们也觉得有些不足,但是说不太清楚,区教研员余老师分析的特别透彻:音乐是听觉艺术,靠音高音准和节奏表达情感。音乐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审美,音乐课也要探究学习、启发思维,让学生在聆听中去发现。如果觉得一节课上得太顺利了,就要想一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定得太低了?小学语文教研员强调语文课要主线切入、简化环节,提“牵一发以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区教育发展中心刘会金主任指出的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教与教材的关系,二者同等重要。这些都给我和教研组长们以很大启发。以专家学者为伍,确实提升教研组长的水平。教研组长汇报几乎无一例外的提到了教研员对本组教研活动的有效指导。教研员的到来,也起到了开放自己展示成果,与他人共享成果的目的,如市教研员唐老师对高中语文课评课时发自真心的“你们的生源很好”和“三个意外”,这里还有这么一座漂亮的学校,让人意外;北大附中的学生课堂表现和口语表达能力如此之好,让人意外;一位从教才三年的年轻教师课堂组织和教学能力如此优秀,让人意外。高中文科综合组请了省教研员魏老师并获得好评后,海珠区教研员表示,以后多参加我校的教研活动。省教研员魏老师邀请还我校参与他主持的课题研究。教学研讨月使学校和教研组走出了海珠,走向了全市。教学研讨月活动扩大了影响。
2、“合作”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
教研组、备课组,既是教师之间在教学工作上的协作平台,又是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上的竞争舞台。对教师个人来说,一般是把备课组当作一个竞争的舞台,通过自己与其他成员的竞争来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与价值。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作为我们学校,强调的是团队,奖励的是集体,而这次教学研讨月活动目标是:大家都受益,真真正正的是提升教研组内所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对协作关系来说,只有当所属团体的其他所有人同时达到或接近目标时,这个人才能够进入目标,所以教师个体不但自己要达到目标,还会竭力推动团体达到目标。教学研讨月要求,围绕研究点,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人人提高。比如高中语文、数学、理科综合组每个人都设计教案,每一个人都说课,每一个人都写总结,每一个人都谈收获。共同的任务,共同的目标驱动着上下一致,左右配合,教研组不但是学习型的团队,而确实凝聚力强的团队。事实上,这次活动极大的加强了个教研组的团结协作,过去有矛盾的,通过共同的研讨,化解了矛盾,增强了团结。
3、“研究”实现了教研组的三项功能同步加强
教研组应具有三项功能:名师成长的摇篮,教育科研的基地,学科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学研讨月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教师水平,骨干老师的作用最大,教研组的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一起,担负着提升教研组研究水平的任务。那一组骨干教师优秀,那一组研究课和研究水平就高。作课老师提升最快。研讨月是教研组真正搞起了科研,课堂教学的建模是普遍而有效研究。除此之外,不少教研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研讨,提升出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课使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使课堂更加有效,精品课的打磨,使课堂质量有效提高。
4、研讨月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平
知识分子如果不读书,不学习,就是小市民,就会张家长,李家短,就会求照顾,闹待遇。总之与专业化背道而驰。教学研讨月,使各教研组的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反思、总结中,大家吃饭走路都在研究,形成一种研究、学习的场,学校一环接着一环的工作安排,一次又一次的表扬先进,使很多人都有成就感,积极向上、求知进取的风气在各教研组越来越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学术氛围使“入格期、合格期、升格期、风格期”等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化水平都在提升。不少老师表示,下一次一定要争取做研究课,争取有更大的提升。
首先,研究的积极性空前提高,集体备课、说课的态度更加认真,流程更加清晰,质量更高。
其次,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标准学习更加透彻,对教材的研究更加深入,对教材的使用更加有效。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操作实践的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尽量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能让学生自己获得结论的地方,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结论;尽量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
第三,评课水平的提高,依据新课程的标准,依据学科的特点,关注教学目标,关注过程目标,关注生成性目标,评教学目标的达成,评学生的表现,评学生的收获,评学生的发展。
第四,教学能力和基本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精力充沛、气势旺盛、神采飞扬,以教师的“精气神”感染学生,鼓舞学生。教师要有高度,表现在课堂的有智慧设计和在课堂上机智的反应,即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反应:对正确反应做出反应;对不完整或部分正确反应做出反应;对不正确反应做出反应;对不回答问题的学生做出反应;对学生的问题和评论做出反应。提升了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和教育机智。教师的基本功:一口普通话、一笔好板书、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一套好方法。教案的规范、试卷的有效、课堂的严谨,口语表达生动,与学生家长沟通得体,活动策划新颖,即席发言流畅。所有这些普遍得到了重视。
5、课堂向教学的本质贴近
没有思维含量的课堂实低廉而浅薄的,教学就是要将自主发展和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作为始终的追求。研究课将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关注的第一信号,就贴近了教学本质。高中数学组的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的“练”,重点是练思维,练思路。高中文科综合组的学案导学,也是导思维,导思路。小学音乐课强调即兴生成,思维共振,思维碰撞,审美创造。其它课关注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解答的能力;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改进学习方法和科学支配时间的能力;由创造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组成的创造能力。课堂贴近了教学的本质。
学校文化重点体现在全校上下的共同追求的精神价值、共同形成的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主要的外显是学校的校风,即干部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教学研讨月,使学生在课堂分外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但有接受式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也不断强化,学风正浓。学校文化建设显现出较大成果。我说,教学研讨月是我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