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中成长
2005年8月教师培训的第一天,作为一名刚加盟学校的新教师,在雷校长报告会上,我用笔记下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这句话;看到会议记录本底页写着“求知和进取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当我怀着好奇登陆教师叙事网时,看到版头赫然写着“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时隔一年多,在一项项工作和一次次的研究课活动中,我真切地实践了这三句话,深切地体会了这三句话。
本次课堂教学研讨月活动我承担了语文组的做课任务并代表学校参加区“明珠杯”预赛。当我心态平和,从容挥洒,和镇泰实验小学502班的孩子们度过了愉快而充实的四十分钟时,我感谢本次课堂教学研讨月活动使我在研究中成长。当我以一节有效高效的课堂,在十所学校中脱颖而出,成功出线时,我感谢学校“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这种培训模式。
1.专家引领,明确方向。
一年多,能听到雷校、肖川博士等专家的报告近十场,也许只有我们学校的教师才有这样的机会;在课堂研讨月前后雷校博客上的推荐文章,及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才是最好的”都成为我做课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及时地了解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学校组织我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武琼老师、教坛新秀郭厂老师的新课标优秀课例观摩暨报告会,学部几次推荐我参加学区的公开课及教学研讨;通过登陆各大教育网站,观看名师课堂实录,观赏学校资源库里全国语文阅读教学的优秀课例,经过反复观看、研究,专家们的先进理念和娴熟的教学技艺,富有激情的教学,富有智慧的教学使我如沐春风,他们每一个人都以尊重热爱、深厚的底蕴奠基,每一节课都是扎实高效,灵动生成。
2.同伴互助,博采众长。
确定课题小学语文第九册《军神》课题后,我先进行个人备课和备课组试课。此时我对教材挖掘还不够深,课堂问题设计过细,牵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江老师和备课组老师高度重视本次研讨,一节课加上两个多小时,一上午大家把对教材的不同角度挖掘,对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和思考细细道来。对大家普遍提的意见是两个字“细”“牵”,双主体性的研究点没有能够得到体现,我有了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上《军神》,相对的双主体理念已经逐步得到了实现,但问题还很多,课后江老师、韩主任、孙主任、年级备课组趁热打铁又对课堂进行两个小时的研讨评点,主要是“读的层次还要更清楚些”“问题的核心要明确”,“结构课堂的思路要更清晰和独特,强化个人风格和亮点突破”。当时我压力极大,云里雾里,无所适从时,为了让我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王林同老师利用一个小时的备课后登台亮相,和我上同一课题,让我换位用第三者角度来看课思考,启发了我以主要问题切入阅读的教学模式;那线条简洁,重点突破,有机生成的课堂和他在我不思茶饭时端到我面前的热腾腾的饭菜,真的让我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第三次上《军神》,是全校范围公开课,那天由于情绪紧张,课堂上发挥得并不从容,会后自己更是后悔不迭。此时,学部召集了全体语文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会诊,在会议期间,每个同事都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地把自己观课的感受、对课中存在的问题真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每个同事说的重要的话我都记录在本,会后组长和主任们留下来与我对课的环节再次进行精心推敲。大家的看法不尽相同,需要选择性吸收,才能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深夜回家在灯下我一句一句读,反复研究,并做出修改。通过别人这些明晃晃的镜子,我看到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会坚持下去;我有不足,比如我喜欢重复孩子们的话,当孩子们发表建议的时候我总是太欣赏地沉醉,忽略了导向作出调整。在这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同伴们的评课、研讨、集体备课,下水课确实使这个课日渐成熟,而适合的调整和反思,吸收和批判使教学更加流畅,真正实现了使研究点行之有效的课堂。
同伴是资源,同伴是火石,同伴是镜子,同伴是依赖,感谢你们——我的同伴们!
3、个人反思,促进成长。
我喜欢把做公开课比做一件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动刀子的事情,虽有切肤之痛,但有与自己顽疾告别的快感。上这个课,光资料积累和我的电子教案,手写教案就有十万多字。而走过的这些日子和这些文字为我留下些什么呢?
首先,通过研究课我得到了提升。这个提升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的理念、教学的能力、反思的能力等等。特别在学生观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探究为驱动力,而教师应该是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者与引领者,教师作为一个主观能动又起引领作用的人自然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学生与老师是学习中的双主体。
其次,重新认识了备课。备课不是一张上课大工程的蓝图,而是对课堂的一张构想图,设计尽管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从学生的眼光去解读教材,跳出学生的眼光使用教材。有效课堂必须预设。
其三:生成是课堂的生命。课堂是灵动的,生成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学习殿堂,而不是变成了演出做戏,精彩和惊喜往往来源于课堂中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生成需要老师对第一步预设中心问题的深刻把握,才能做到生之有理,成之有效。
经过一轮轮做课反思,我发现自己成长起来了,就从一个“字“的故事说起吧。
在学校第三轮研究课中,请学生板书刘伯承的名字,我忽略了指明板书位置,指导学生书写及评价。后来我才意识到,由于自己的疏忽使得整个板书都受到影响,学习指导不够扎实,这真的很糟糕。
当代表学校到镇泰实验小学赛课的时候,一样的情况,我却是这样处理的:
师:军神是谁?
生1:刘伯承
师:请你把这个名字写在黑板中央,注意其中两个生字的写法。(生写名字,“承”字,写的时候漏了一横)
师:你们在轻声议论,能和她说一说吗?
生2:她写的时候漏了一横。
师:可能是太紧张了,没有关系,你再来写一次好吗?同学们也可以跟她一起书空一次。
生1重新写了一遍(这次把撇连笔了)
师: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这一撇不要写连笔了。同学们觉得她字写得怎么样?
生:很漂亮
师:谁来评价评价
生3:她写字……
师:评价同学要直接对着她说。
剩3:杨益嘉写字很工整。
师:谁来表扬她?
生4:你写的字很整洁、端正而漂亮!
师:你很善于评价同学!谢谢你。同学们会用“你”来评价别人了吗?
生:会啦!
师:评价一下你的同桌吧。
通过明确要求,反复书写的指导,引导评价方法,充分尊重学生,正视学情,引领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引领者。我窃喜于自己的变化。
不断反思,促进个人成长,在本次特级教师进课堂中和余老师面对面的交流,脱口而出对课堂的反思总结博得了余老师的赞扬,她说“我很欣赏和佩服蔡老师的反思能力,不断反思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专家的话语激励着我,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反思中一步一个脚印,肯定能走得更远。
课堂教学研讨月已经过去,但是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我们,依旧跋涉着,成长着,怀着感恩的心回眸,我憧憬过,迷惑过,痛苦过,挣扎过,也曾经难以自制地哭过,但现在我情不自禁地笑着,因为我在研究中锻炼、成长、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