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生获广州市健康促进学校征文比赛奖励
在广州市“健康促进学校”征文比赛中,我校黄佩文同学的调查研究报告《我校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调查》获一等奖,赵本意同学的《对身边的医药常识的调查》获二等奖,袁弘毅同学的《给健康打分》获三等奖,辅导教师黄海琳。
此外,小学部刘志勇老师的文章《“花”动流香——从李旭老师的一件小事谈“有所作为”》获教师征文奖。以上师生的文章也入选到广州市健康促进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我与健康促进学校》一书当中。
师生文章的获奖,一方面表明了我校健康促进工作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校师生较高的研究性学习水平,以及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体现了品牌名校的文化内涵和良好师生风采。
附师生获奖文章两篇:
“花”动流香
——从李旭老师的一件小事谈“有所作为”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刘志勇
也许是“健康促进校”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吧,餐厅门前洗手台的利用率是最高的。特别是就餐之前,有不少同学挤到台前,把水龙头拧开一点点,滴一两滴洗手液,擦一擦,冲一冲,对着空地甩一甩。最迷人的是很多小朋友,洗好手后还对着太阳晒一晒。阳光下,那些灿烂的笑脸真是可爱!因此,那个洗手台是我喜欢逗留的地方。
今天中午十二点,我又路过那里,看见李旭老师在帮一位低年级的学生洗手。我随口问那名学生:“你怎么啦?”那名学生没有回答,倒是李旭老师冲我笑了笑,说:“他上书法课,弄得手臂全是墨汁!”李旭不是英语老师吗?怎么会?我没有再问下去,因为我看到李旭老师弓着腰在帮学生擦洗手臂,听到她在轻轻地说:“以后,要讲卫生……”
其实,我对李旭老师并不熟悉,首先是工作上没有直接的联系,再加上所教学科又有所不同,印象中只是听年级组的郭长华老师说过,这个英语老师教学了得,人品也很不错!没有想到今日偶然的一件小事,证实了郭老师的话,更给了我启示。
很多时候,我的内心很多次有过很坚定的念头,想要为学生做点什么,让他们感动感动!可是由于种种自己以为的原因,往往就那么一想而已,甚至是高高挂起,置之不理了。结果可想而知——至今我都没有什么作为!现在想来,其实我是没有悟到“作为”的含义!“作为作为,有作才会有为。”“作为”的关键还是在“作”啊!
我没有问过李旭老师怎么会主动去帮助这位同学洗净手臂的墨汁。很显然,她可不是做给我们看的——这应该是在经过道德熏陶之后的花朵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的芳香!正如我们平常——所谓平常,是指经常遇到,而且能够有感受——所见到的王校长坦然地拾起楼道的那团纸放进果皮箱一样——是经过很厚重的道德修养而沉淀的气质!即使是一件平凡小事,仔细想来,也闪烁着他们人格的魅力!
我不知道最后那位同学向李旭老师道谢没有——应该教育孩子学会感谢——我是要向她道谢的,为她给我的启示!
有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只有那些栽在你心中的花,才会永久地散发出芳香——你走到哪里,芳香就飘到哪里!”北大附中的校园里就有这样的“花”在飘香!
我想,如果下次我见到留校的学生无所事事的神情时,我一定带他出去逛逛,哪怕就在小区里转一小时;如果下次再牵挂同学们,我一定立刻动身去宿舍……不“如果”了,下次想到就去“作为”吧!呵呵,好让我也“流香”一回。
我校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调查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黄佩文
指导老师:黄海琳
孟子曾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在远古洪荒蛮夷时代,无疑是适用的,然而在知识经济发达、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有其价值所在。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林林总总的挑战和竞争,有竞争必然有失败,面对失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调节方式。
心理承受能力强与否对当代中学生有着关键性的影,关系到他们能否承受将会遇到的挫折。调查我校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是很有必要的。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是否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走向未来,面对往后的学习及生活。
本次研究的主题是调查我校中学生的心理调查能力,希望通过调查的结果与分析,了解我校中学各年级、男女生之间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区别,并作相关的研究分析,借助结果来指导对学生行为上的指导。
我组通过资料搜索,按照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有关调查心理承受能力的问卷。(附问卷)对中学部初二、初三、高一年级分发问卷108,回收问卷102份,有效率为98.3%,反映情况较为准确。
一、调查结果和分析
1.各年级总体情况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初三年级总体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其他两个年级要强一点,表现在承受能力为强的同学超过半数(达53%),总体承受能力在中等到偏上水平。而初二年级的则要比其他两个年级较平衡,中等学生占多数,较高、较低仅次。与其他年级相比,高一年级的相比之下就要弱一点了,平均水平稍低的人数占高一调查总体人数的58%。
2.各年级男女生情况
通过男女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对比,我们发现它首先反映了我校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总体趋势呈马鞍形,人数主要集中在强、尚可、稍低的水平上,证明我校中学生在这一项调查上属于正常之列。
其次,我们也能从数据中发现,男生心理承受能力比女生偏高,但男女生之间相差并不大,都很贴近整体规律。
二、讨论
(一)我校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调查: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得知本校中学生在心理承受能力上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学校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都低,从年龄上,在人的青壮年阶段,心理承受应该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加强,但我们联系到学校实际情况分析认为:
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对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的转变都需要自身的一个适应期来过渡。适应期可能对高一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少冲击,而且开始要面对后期的升学压力。因此在调查中,高一学生呈现出较低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承挫训练上需要加强与提升。反观,初三学生虽然更急切地面对升学压力,但他们的自我调节比较好,这与我校教学与学生的自我调节息息相关。如果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恰恰是需要这些冲击来巩固提升。其他年级出现的心理承受能力强些,更大原因是由于其对所处环境已经有一个稳定的状态。
从另一因素考虑,我校的招生并非是其他学校类型的“电脑派位”,因此学生这个调查对象回到根源上并非是“随机”的,高中、初中的生源存在差异,由生源差异所显现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异也无法排除。
我校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富裕家庭,从经历而言,可以说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但结果表明其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在中等水平之列,证明同学们在自身的调节上,还是能够有自己的方法,而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作出的辅导也无不影响着我们的深度调节。
借助此次调查,我们能够较为宏观地了解了我校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水平,并对调查的结果作出分析与讨论,与此同时,有关此调查的心理常识也令我们受益匪浅,通过多方面的资料搜索,我们知道: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社会通过对各年龄阶段、各人群的心理承受能力调查,来估计此年龄段、当地的健康指数、幸福指数等。
(二)走进心理知识,缔造健康心灵:
在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研究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以便更深入了解心理健康对学生生活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对父母、同学、老师以及对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对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这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中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教育过程。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
什么是健康?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是不能互相割裂,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基本条件。然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 。“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20.5%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调查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2.怯懦心理:主要表现为胆小怕事,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自信,做事瞻前顾后,谨小慎做,担心会失败。
3.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对立心理:表现在认知上的敌对,情绪上的反感和行为上的疏远。这类学生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看成是跟自己过不去,做别人所不高兴的事情,逆反心理极强,其行为总是家长与教师、学校的要求相背道。
5.猜疑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给身心带来危害。
7.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这些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该努力学习好功课。另一方面又缺乏踏踏实实的学习决心和毅力;一方面自认为是块学习的料,另一方面遇到具体问题,又觉得自己缺乏读好书的才能,结果一无是处。
8.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心理研究表明,承受挫折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我们必须有意识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明白许多饱经风霜、遭遇过人生坎坷的人比一帆风顺的人更能忍受挫折,更有作为。
所以,我认为,要使一个学生全面地发展,应多从他(她)的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入手,这样才更有利于其它方面的发展。在我们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可能要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诱惑,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一种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帮助自己冷静地处理好这些“影响”,而不至于走向极端。
通过完成这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我们了解到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对本校学生的承挫能力有所了解。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与自身的分析,我们懂得了很多数据后的知识与反映情况,指导了自身,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成果能够对同学、学校、社会带来帮助。从自身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克服自身的一些不良心理,努力纠正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使自己适应于社会。
在上个世纪民族危难时,梁启超就发出了这样振聋发聩的呼喊:“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现在我们要从心理这个根本的问题上武装自己,成为社会新一代的少年强者。(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