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模式,创造模式,走出模式
高中理科教研组研讨课总结
12月14日高中理科教研组成功推出了以林玲老师为核心,以科组教师全员参与研讨为保障,以专家有效指导为引领的研讨课——“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林老师研讨课组织过程中,从“选教师——选课题——确定研究点——集中备课、说课、评课,反思与提升——教研员专家指导——成功推出‘研讨课’——专家引领下的反思与评课”过程中我们实行“三备课,三说课,三评课,三反思提升”,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走进模式,创造模式,走出模式。
研究中,努力实现“全体教师共同提升”这个主旨,加强了同教研室、示范性重点中学、兄弟备课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信息、经验”共享。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广州市教研室理事周兆棠教师对林老师的课给予高度评价:
①科学探究手段应用合理,教学模式研究实实在在,成果显著;
②对新课程教学理念把握很深,对教材的处理、再加工力度大,“案例”创设典型,分组实验优化设计组合效果好;
③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协调一致性强;
④课堂调控力度大,各种调控手段应用自如,课堂教学中“收”、“放”协调自如;
⑤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以实验为主导,以探究为手段,猜想假设,评议结合;
雷校长赞扬对理科教研组研讨月教研活动“起点高,效果好”:
①教研组教研活动开展“求真、务实”,体现严谨的科学态度,成果好。
②教研活动组织开展、研讨课设计实施思路清晰,目的明确,研究点鲜切入,预设成果达成,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突出。
③林老师研讨课教学方法应用得当,探究过程组织性强,切实关注学生学习,综合发展,能引导学生“怎样学习”。
④林老师研讨课教学规律性强,教学知识点梳理清晰,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显形能力和隐性能力塑造性指导到位及时。
⑤林老师研讨课课堂教学“三度”(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达成性强。
理科教研组评课一致认为,研讨课成功点之一:基于“案例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课的开始引入生活化“案例”——“拔河比赛取胜妙诀是什么呢?”,孤掌难鸣隐含着什么物理原理呢?”,“火箭怎样飞上天空呢?”借助典型的“案例”引入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随即转入到“猜想与质疑”,在这种氛围下鼓励引导学生设计第一次分组实验“毛刷对推”,在分组实验基础上学生探究讨论、自己得到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在第一次探究基础上随即组织学生“弹簧秤对拉”,“词性小车对推”第二次、第三次分组实验,分别针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数值相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等展开探究。引入、实验、探究、汇报、质疑、评议、结论有机衔接,“一气呵成”。而创造“案例”进行的信息调控过程也是“水到渠成”。根据学生亲自表演的“吹气球”创造的“气球为什么会飞上天呢”,根据视频“神州6号火箭升空”片段创造的“火箭怎样升空的呢”等两个“案例”的探究活动开展达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升。
研讨课成功点之二: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再加工整合“恰如其分”。林老师研讨课对教材的再加工处理体现以下特点:①不脱离知识教学目标,起点是教材知识,落点还是教材知识。②关注社会,将教材知识教学深层次再加工,融合到社会问题、话题、焦点、科技等系列中,进而形成以“案例”形式呈现的“探究”教学对象,即知识“案例”化。
研讨课成功点之三:课堂教学主导情景创设的力度“及时、适时”。林老师研讨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学主导情景的创设,课堂开始就播放“拔河比赛”录象,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即时提升,随即在鼓励学生“猜想探索”,组织了三次分组实验,创设了“及时、适时”的主导教学情景,为师生合作探究创造了条件。①根据创设的“案例”探究的需要,进行创设相应教学情景的吻合度,比如实验、录象、动画、新闻报道、科技漫谈、社会焦点等都应和需要探究的知识点相一致,一切都是为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多层次能力为目标。②情景创设的适时性和利用情景的及时性,根据“案例”探究需要所创设的情景要具有及时性、适时性,充分性,能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感染学生,进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主动质疑、积极创新。
研讨课成功点之四: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协调程度高。研讨课组织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主体与主导作用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根据主导情景,林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大胆猜疑,合作实验,探究讨论,小组汇报,评议总结等,学生在林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动手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汇报评议等,师生、生生合作学习得到发展。这是我们在教学模式研究中和评价体系中重点解决的难点之一。
①从教学知识点出发,依据典型的“案例”和充分的“情景”,教师要及时、适时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案例”探究基本上将教材知识点融合到案例中,“探究”的问题相对具有“彻底性、充分性、全面性”,教师的主导更为关键,教师的主导方向为解决“案例”、培养学生善思敢疑、创新协作的能力为宗旨,但教师主导的落脚点还是具体的“教学目标”。
②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对“案例”具有兴趣、并以兴趣为核心,进而具有“解决‘案例’的动力”,能主动开展协作学习、讨论、质疑、创新等学习活动。我们创设“案例”,和情景、教师的引导都是为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学习而进行的活动,因此其最终的反思还是回到学生“主体性”体现是否具有“全面性、和谐性、深刻性”等。
研讨课成功点之五:学生对“案例”,“实验”思考深度好。“案例”“鸡蛋碰石头”展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猜想,尽管学生猜想多种多样,但学生“猜想”的主体是围绕“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进行探索。三次分组实验后的小组合作探究每一次学生探究氛围很浓厚,教师参与学生探究中,部分听课教师也参与学生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很好的调动,学生交流、汇报使课堂的“学生主体”得到了展现。我们对学生对案例的思考的深度和思考的效度作为评价“案例”创设是否得到的主要标准。“案例”的创设应做到:①教师基于“案例”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引导的主方向是“教学目标”既教材知识点教学,即不能流于形式,深度不够;也不能随意加大深度,超出学生能力范围。②学生对“案例”的思考既要“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也要有一条明确的思考主线,即解决“案例”的核心方向,以便为教学服务。我们的组织策略是“引导创新,鼓励协调、注重总结、强化应用”。
研讨课成功点之六:学生知识、思维、情感等能力提升程度大。“神州六号火箭升空”视频后,学生情感振奋,林老师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鼓励学生分析火箭升空的原因。这些活动为学生自我提升创造了氛围。我们主张,①“案例”探究教学模式就是要“相信学生、加强引导,鼓励学生质疑创新”。“案例”探究教学模式吸收了“实用教学”思想和策略,使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提升。②学生“协作学习、质疑创新”能力提升直接反馈到我们课堂教学中,也会直接导致我们课堂教学模式和组织策略进一步的演变。因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教师要不断研究,不断提高。
研讨课成功点之七:探究时间、知识教学的协调一致性。课堂教学中关键的因素“探究时间”和“知识教学”的矛盾要很好解决。追求“探究”的效度就需要“时间保障”,但对“完成教学目标”造成一定影响。林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案例探究”的教学组织,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把教材的教学知识点“加工”为精简的“案例”,通过创设主导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了“探究时间”和“知识教学”的协调,学生通过探究“案例”达成了对教学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比如通过分组实验“磁性小车对推实验”,学生根据小车的运动方向,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点在不同的物体上”结论,通过对按案例“气球为什么能升空”探究,在交流过程中深化了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研讨课成功点之八: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各层次学生协调发展。在探究教学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探究”问题能否面向全体学生。林老师课堂上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分组实验,合作交流,集体讨论,评议总结等活动保证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层次学生共同学习,和谐发展。后进生的学习被带动,优秀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体现,学生代表的汇报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在每一次探究汇报中,都有平时不怎样爱学习学生的汇报,这一点也体现了林老师“案例探究”教学模式应用的成功。
研讨课为下阶段的教研指明了方向。研讨课后,我们全组老师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与北京第八十中学、广州市蓝天中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得到这两所学校同行的充分肯定。今后在教研中努力做到:
一、注重资源、知识、信息优化整合,使资源、信息最优化。
二、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深化与推广,“走进模式,创造模式,走出模式”。
三、全科组教师和谐深层次发展,注重教研经验交流,经验共享,成果共享。
四、拓展“信息、资源开发、开放、交流、展示平台”,加强同市区教研室、兄弟学校、兄弟科组信息、资源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