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有效课堂的过程环节
10月17日上午,作为一个听课的老师,我和高一(5)班的学生一起走入了唐文老师创设的水墨荷花风致翩然的唯美世界。
这是一堂美术技法课,所有的学生都能跟随唐老师一起享受创作水墨荷花的乐趣;这是一堂新老师的汇报课,但老师用自己的细心和创意为我们勾勒除了他对教育的理解,我觉得在很多方面,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示范课的标准。——这一堂高中起始年级的美术课堂,于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几经低回,时时激情涌动,千折百转,处处皆是风景。
在他条理清晰的讲解下,课堂像一条潺潺河流,清新流动。
在他精心设计的步骤中,课堂像极富韵律的舞者,美轮美奂。
我非常愿意在回味一下这45分钟的隽永。
1、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点出画荷出于爱荷,渗透中国画的精华,作画之前,心中有美。这样用一句话为整个课堂定准基调,用最简短的语言直接抓住中心就是有效导入。我们寻求有效的课堂,与此可见一斑。
2、 从赏荷到画荷的巧妙引领,出色完成了课堂唯美到现实的过度。
(1)观察摄影作品中的荷花。几幅美丽的图片直观地将荷花之美推到了学生的眼前。学生惊呼,为之屏息,始为一叹,由此生出爱荷之心。
(2)欣赏大师笔下的荷花。张大千的《墨荷图》、潘天寿的《秋荷》、李苦禅的《朝晖》、刘海粟的《泼彩荷花图》和《彩荷》、黄永玉的《圆明园新荷》 、齐白石的《荷花》等等作品一一呈现,学生情不自禁,再次惊呼,始为二叹,景仰大师之心油然而生。
(3)展示老师自己的作品,拉近师生距离。幻灯片上展示唐老师自己的一幅《荷花新放风露香》,学生纷纷起立,详细观之,始为三叹。叹声对老师的崇拜之情真实流露出来,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接下来的课堂对于学生更富有吸引力了。
(4)展示十岁孩童作品,消除畏难心理。简单的构图,明朗的色彩,线条还有些生硬 ,却也惟妙惟肖,颇有几分动人之处。学生见十岁孩童都能有如此作品,又为一叹。这叹声未息,一颗心却振奋不已,他们运笔在手,摆好宣纸,孩子们跃跃欲试!
然而老师并没有让他们画。老师微笑而冷静地按捺下了他们躁动的心情,他要教他们如何画。
3、多留心,慢动手,老师的技能示范让学生体会水墨画要领。
(1)再看荷花,留意荷花的形态。通过多媒体动画多角度观察荷花——观察荷花的花瓣,观察荷叶的经脉,乃至花茎,花茎上的刺。要想笔下有荷,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让眼中心中有荷。让学生了解到这点至关重要,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课堂节奏。
(2)老师技能示范:讲解如何调墨,请同学们注意水的浓与淡,讲解如何运笔,注意大笔小笔的严格区分,注意拖笔、顿笔的巧妙运用,注意中锋与侧锋的不同效果,老师的讲解细心,学生学地用心,他们在老师示范的一招一式中感受到中国水墨画的神奇。当老师在讲台上的示范完成后,学生那颗浮动的心平静了下来,下笔谨慎了起来。
4、作画要求规范,作品要求创新。老师的指导恰到好处。
(1)学生们开始作画了,老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允许改变构图,允许荷花形态,可以画出自己的个性与灵气来。所有的同学都进入了最佳状态。他们在用笔表现着自己心中的荷花。
(2)学生的作品完成了,老师鼓励大家主动将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在最后五分钟的时候,适时的作出评价。在评价中再次强调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强调在作画中的创新。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对学生的努力表示肯定。学生们指指点点,互相欣赏与批评,对本节课的知识理解地更为深化。
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们依然在欣赏着自己的荷花,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内心却充满了喜悦。人生中的第一只小板凳,无论如何,他们的确有理由骄傲。我看到一个同学很小心地将画铺晾在窗台,见到我看她,羞怯地笑了,低声说:“画得不好,但我一定要带给妈妈,让她看看我的水墨荷花!”
我想,短短四十五分钟,这支水墨荷花已经悄悄种植在学生的心里了,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吗?有效导入,有效讲授,有效激励,有效调控,有效创设学习氛围,唐老师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