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好课
熊中宏老师的评优课《燃烧与灭火》抓住“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落实“知识与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堂师生愉悦、基础扎实、效果较高的好课。
用一组火灾画面引出课题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燃烧条件。探究前,教师先讲授“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以“燃烧条件”的探究为例,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过程。
提出假设:燃烧条件有三:1、可燃物;2、空气(氧气);3、达到燃烧所需最低温度。
进行实验验证假设:烧杯内放置80°水,烧杯上放置金属板,金属板上放白磷A、红磷B,烧杯内放白磷C,先观察:白磷A和红磷B,一段时间后,白磷A燃烧,红磷B未燃烧。分析:此现象说明什么?相同温度,白磷燃烧,而红磷未燃烧,白磷比红磷燃烧所需温度低。点燃红磷,进一步说明红磷燃烧所需较高温度。再观察白磷C,同时白磷,为什么白磷C没有燃烧?因为白磷C放在水中,隔绝了空气。向水中通空气后,白磷也燃烧了。说明燃烧需要空气(氧气)。整个实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假设(猜想)。得出了结论(燃烧的三个条件)。
问题、假设、证明,科学探究的过程师生一起完成,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生增强科研意识,掌握了科研方法。
灭火的原理是破坏燃烧的条件,是对知识的应用。熊老师带领学生研究熄灭蜡烛的方法,学生提出四种:1、用口吹,降低温度使其至着火点以下;2、用烧杯罩灭、3、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之熄灭(灭火器),隔绝空气;4、用小刀截断蜡烛,清除可燃物。不仅又一次复习了燃烧的三个条件,而且学到了灭火的原理。
接着,熊老师请学生说出电失火熄灭的方法,油锅失火熄灭的方法;森林失火熄灭的方法,楼房失火要做的是什么,离教室最近的消防器材在哪里,等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安全教育。
整个课堂,教师生动幽默的语言,亲密的师生关系,成功的演示实验,巧妙的课堂设计,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和旺盛的求知欲,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来源:杨校长博客推荐:教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