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语文备课组研究课各具特色
本学期第一轮研究课,六年语文备课组的各位教师根据自己对语文学科的理解,总结多年高段教学经验,扬已所长,推出的研究课各具特色。
1、贺新元老师体现目标教学
贺新元老师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借鉴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人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之一。但是,有关人物的内心活动,不少课文并没有明写出来。因而,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一大难点。
为此,针对目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无效性,他以这篇课文为例结合本册教材的两个训练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当然这一训练项目在小学阶段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中大胆取舍,为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创造了条件,促进目标的达成。只有这样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谈得上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语文课堂也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结尾补充“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营造了情感高潮,升华了主体,这种“超文本”的处理,使学生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
2、马晓虹老师运用网络学习
运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在小学是一个大胆尝试。我们知道,无论多媒体还是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索溪峪的“野”》这篇略读课文就努力达成这些目标。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巧于点拨的能力学生合作学习,分工负责查找、搜集资料,并结合课文内容解决问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自主练习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了学生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减缓了练习的坡度,教师的适时点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发挥。
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使学生开阔视野,练笔的设计,达到语文教学使学生能“语”能“文”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3、李积良老师注重文字训练
李积良老师是于永正老师的门徒。在教《一夜的工作》这一课时,他抓住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线,让人们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训练”。真正的训练是没有时间的界定,没有明显的标志,它是在无声无息的对话交流中生成的,它是在自然质朴的情趣激发下形成的,它是在热烈期待的学习气氛中促成的,它是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使三维目标达成的。
抽象变形象,解决如何使抽象的语言变为形象的“活化”语言的问题。单维变三维,解决的是传统的训练之法,抓住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进行反复咀嚼,练是到位了,但学生乏情乏趣,如同嚼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是与训练披着两张皮。复杂变简单,解决的是许多教师抓住了一个训练点,反复练,把学生也练糊涂了,训练与课堂气氛逐渐脱节了,最终上成了纯粹的“训练课”。共性变个性,解决了在普通训练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定时变时时,一节课里,老师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分时段与次数,它自始至终都在训练,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4、赵德彪老师完成熟读成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赵德彪老师的《长征》一课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由于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反复朗读课文便是一条顺利理解文意的捷径。那么,怎样安排学生朗读呢?如果一味的命令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其结果很可能是既达不到使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反而又增加了些许对学习诗歌的厌倦。为避免这种现象,赵老师有意对朗读的层次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听老师朗读完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所划分的节奏自由练读,尽量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感情。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朗读。老师点评之后,故意引导学生明白,要读出诗歌的感情就得理解课文。接下来自然过渡到对诗歌的理解读上。学生讨论汇报,初步理解文意之后,老师又进一步引导他们再一次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歌的感情。学生经过这一次朗读和思考之后,已基本上理解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汇报对诗歌的理解时,老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的情感。
最后,老师播放《长征剪辑》vcd,以饱含激情的语言总结长征的意义,接着,学生全体试着背诵课文。这种层次分明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读的方式灵活多样、高潮迭起,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有其合理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