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小学三年级语文备课组研究课花絮与点评
综 述
三年级第一轮研究课于上周闭上帷幕,五位教师精心打造了艺术性的课堂,展示了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五节研究课,有一节语言思维的训练课,四节阅读教学观摩课。选题分别为《观察与想象》《给予树》《秋天的雨》《花钟》《富饶的西沙群岛》。其中《给予树》《秋天的雨》《花钟》是新编教材,或语言优美,意境悠远;或寓理深刻,耐人寻味。这些研究课,从教学内容上鲜明体现了新课标的“人文性”“情感性”“价值观”,从训练要求上突出体现了语言实践性及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回放一:教材处理的大胆创新
《秋天的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气味,秋天的小动物过冬的情景,语言清新活泼自然,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富有韵味,孩子们十分爱读。全文共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在写法及用词上都各有千秋。
周海燕老师根据每个自然段写作内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处理。如秋天的颜色,周老师引导学生“你喜欢哪种颜色,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片进入情境,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悟。
在第三自然段(秋天的气味)学习中,周老师通过边读边想象的方式引导学生闭上眼睛,“从文字中,你闻到了什么气味?除了课文中水果味,还有花草树木的气味,你们闻过吗? ”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又丰富了教材内容,学生对秋天的感受更加深刻。
在学习动物过冬这一自然段时,周老师用表演的方法,教师扮演秋天的雨,和不同的小动物打招呼,一呼一应,把秋天的森林中小动物忙碌紧张劳动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呈现活力。
在教材处理上,周教师摒弃了步步牵引,环环相扣,流水帐式的讲析。通过导游的方式,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来到秋天的“颜料坊”“香味屋”“演播厅”,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品读。整堂课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李晋雯老师执教的《花钟》,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从有趣的现象入手介绍不同花开放的时间及原因。在教材处理上,李老师从最后一自然段入手,抓住重点句子“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引导学生欣赏各国的花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的兴趣和热情。教材处理从兴趣入手,有很高的技巧性和艺术性。
回放二: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1、学习内容的选择性:
在周海燕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中,,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颜料坊”“香味屋”“演播厅”进入。在第二段的学习中,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朗读体会。在第四段的学习中,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饰演……
在李晋雯老师执教的《花钟》一课,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鲜花学习,读出美。在赵雯静老师执教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孩子们分成四个小组,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2、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也是主体性的体现。
在朱淑芳老师执教的《给予树》中,孩子们为给予树换名一环节体现得非常突出: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能不能为给予树起个名字?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纷纷以“幸福树”“关爱树”“仁爱树”“仁爱树”“善良树”等表达自己对全文的理解。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孩子们通过深入品读,感悟“攒”“只”“并不富裕”,体会妈妈的心情,体会分享的意义。
3、教学形式的有趣性也为学生主体发挥起到了促进作用。
李晋雯老师的“你能不能像小博士一样介绍介绍呢?”周海燕老师通过播放秋天的图景,让学生想象,秋天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 朱淑芳老师通过《铃儿响叮铛》歌曲,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理解“给予”的含义,将学生自身生活体验与文本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赵雯静老师通过海龟、海鸟、鱼的图片的放映,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回放三:问题设计的多元性
最令人欣喜的是,在三年级研究课上,教师们普遍都能重视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从以往的单一性问题设计逐步向多元性问题设计转向。
周海燕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你想想,还有哪些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种颜色,读读它,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李晋雯老师执教的《花钟》一课,学生读了课文,你知道什么花什么时候开放,把它贴到黑板上。
朱淑芳老师执教的《给予树》,金吉娅收到小女孩的信,小女孩在信中是怎么写的?赵雯静老师设计的“读了课文,说说西沙群岛美在什么地方?”……
回放四:语文课堂“美”的营造
在这一轮研究课中,老师们都很重视语文课“美”的营造。有的通过播放音乐创设美的情境;有的通过音乐图片的结合,欣赏美的文字;有的通过美的板书展示课文美的内容;有的通过美美的朗读体现语言文字的情感……
回放五:语言训练的时机性与有效性
语文课是语言文字的习得课,教师们都能抓住课文的优美词句,典型句式,结合课文后面的训练,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秋天的雨》一课,结合课文内容,回忆相关课文中描写秋天的词语。课后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花钟》一课,李老师抓住课文中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的怒放,训练学生积累词句,学习写法……
我们的努力方向:
1、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一方面,教师处理教材时,目标设定过高过多,导致课堂出现紧张忙碌,走过场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对所设定的目标未做出有机的结合,导致费时低效效果不明。
2、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三年级是写作刚起步的年段,阅读课文教学中应与写作知识的引导与渗透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不仅收到积累词句,理解知识的效果,更重要的发挥教材精典范本作用,融听说读写为一体。
3、朗读的质量。朗读是语文能力及素养的重要体现,朗读的质量不仅是学生朗读技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交流的重要方式。朗读的质量反映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因此,朗读的指导在课堂上一定要有所体现。
4、问题的价值性。问题的多元性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好的问题设计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收获。这一方面各位老师都已有很好的体现。问题的价值性指的是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不仅对课文内容有所理解,还能更广地拓宽学生认识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课堂资源更加丰富,课堂效果更趋于立体与艺术性。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5、对教材的认识。教材只是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文本,因此,好的教学应该能从教材入手,最后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超越教材,真正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