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校长文章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
雷丽霞校长的文章《引领和落实: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发表在《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12日第6版。这是我校信息技术应用特色建设极其重要的成果。
《中国教育报》以“开展应用有赖于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作引言,文章突出反映了雷校长对我校信息技术应用特色建设的清晰思路和卓越领导,也体现了我校学校特色建设的大好环境,以及所取得的前沿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以下是文章全文:
开展应用有赖于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
引领和落实: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雷丽霞
近年来,校园网、城域网的建设以及学校信息化建设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然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性、预期效果却未尽如人意。作为建设中的现代化学校,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当着重于4个方面的真实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培养并打造优秀的学习型教师团队;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应用;优化并改进各项业务的管理质量。
我们的真实应用体现在——
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广泛存在,如“Z+Z”数学小组已在本地区乃至全国小有名气。这个小组有不少学生原来是游戏迷,通过超级几何画板的学习和应用,大家创作出许多美丽而有意思的动画。这个Z+Z小组使讨厌数学的学生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数学。
各教研组制作学科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各年级、班级建立网站。学生能够利用小学数学网、小学英语网推荐和发表习题、提交作业,参与网络学习的程度相当高;中学英语组建立了“英语博客教学网群”,每位教师都主持一个教学网站,每名学生都是网站的管理者和建设者;英语学习网站不仅本校学生喜爱,而且有不少读者在网上留言,希望加入团队一起学习英语,还有不少国外网友为我们的学生批改作文;小学部语文教师借助“原创作文网”,把平时积累的学生作文发布到网站上,受到来自同伴、老师、家长等的鼓励,使很多学生爱上了写作。目前二年级小学生在网上发表作文110多篇,有的能写出500字的文章,四、五年级还涌现出多名高产“小作家”。
我们的教师设计实施的各学科网络教学课例极大地吸引着学生。这些课大多是师生共同准备,教师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尤其是那些对计算机和网络情有独钟的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结果,从而把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吸引到学习上来。如教师金俐的初中英语网络阅读课《Christmas Day》,其教学过程是:教师给出指定的外国原版英文网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文章进行自主阅读;引用网页上的资料,小组间进行提问,把问题发布在BLOG英语学习网站;小组讨论,合作回答其他小组所提的问题,答案也发布在BLOG英语学习网站;学生给外国原版英文网站的站长写一封信,感谢对方为自己提供了这么优秀的网站,并介绍一个中国的特色节日。课后,站长果然回复了邮件,感谢同学们为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并愿意加强联系和交往。
我们的“教师发展学校论坛”,是教师研修、网络教研、研讨问题的重要阵地。教研组通过论坛组织了网上评课活动;论坛上开辟的“德育活动课研究专栏”,以班级建设研究为专题,吸引年级组长、班主任、生活教师和科任教师共同参与,成为共同研究班级建设的交流平台。
学校还搭建了“教师博客网——教育中的协作叙事研究”,支持教师利用网站积累和撰写教育案例,共享教育教学经验,协作解决现实教学问题。我们利用教师博客网开展了“共读教育经典名著”教师读书活动,要求全体教职工在博客网上提交教育随笔、班主任工作案例、工作总结等常规性资料,帮助教师养成协作研究和反思总结的经验习惯。
作为校长,我为推广应用信息化建设做出有力的行动支持:发起了“中小学生读名著”网上大讨论,率先建立起自己的博客网站。我认为,校长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要对自己的团队以及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引领和有价值的服务。
事实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真实应用开展有赖于建立一种宽松和谐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同时领导干部要有开放学习的现代意识并努力起到示范带头的榜样作用,培育严谨的学术研究氛围和浓郁的现代学校文化气息,促进教师团队不断学习和提高知识管理的能力。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科学高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在师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以及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有效改变中,就真正发挥了信息技术文化育人的实际效益。(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雷丽霞)
《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12日第6版
更多文章请阅读:雷丽霞-leilixia’s Blog
转载: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20050719/3143976.shtml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网:http://hyxh.ceiea.cn/hyzx/hydt/6664.asp
……